有不为,不是不为,也不是妄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大千世界纷纷扰扰的色彩与诱惑,有不为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静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在那寂静幽深的小溪旁,层层点缀着粉嫩欲滴的桃花木,地上的落花如初雪一般松软,林间只有风吹过树梢与脚印落在地上的沙沙声。没错,不远处便是如梦一般的桃花源。寻寻觅觅,细细探寻,穿过小洞,便入世外。平坦的土地上,整齐而列的房屋里,桑竹遍布的檐下,鸡犬相闻的溪边,尽是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村人。纯朴的人们啊,不会怀疑渔人是否会引来灭顶之灾,只是邀与一同躺在蓝天下闲话外面的故事,或是在屋中一同食鸡饮酒。
是的,是尊重自然,不妄为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的家园如此美丽,远胜于长安城里的喧闹噪杂;是清新脱俗,不为出世之事的处世之道让他们心灵纯净,不为世俗玷污,远甚于商店粮铺里精打细算、视财如命的老板。有不为,不为逾越自然、信仰与道德之事,让周围的环境保留原有的美好与纯真;有不为,不为盲目随流、心无抉择之事,让心静在原本的纯璞与浪漫之中。有不为,毋说生活逍遥之事,人生大境也早已成乎心中。
揠苗助长之事无机会再后悔,保持有不为的原则才能让人生走上光明大道。
为少为精,为多必失。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如雷贯耳,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被我们从小诵读,“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是刘向对其的盛赞。然,这本史书背后所承载的汗水与艰辛却更为人称赞。
司马迁少年时临危受命,成父亲“振兴被废之王道、礼乐,整理旧有之文献、典籍”理想的寄托。经历十年辛酸牢狱之苦,他才终以铸得此书。那摇曳的灯光下记载着多少个疲倦而又不敢懈怠的夜晚,那几根铁杆铸成的天窗上回响着无数次因病痛折磨而生的尖叫;每一颗食下的米,都成了他挥洒墨汁的动力,每一次想到大汉盛世与光明未来,都是他继续存于世间的精神源泉。为何坚持,为何甘愿饱受宫刑,是他的使命所赋,更是他的选择所予。既然只走上了史学家的道路,那么他的一生注定为历史奉献。少了那么多纷繁扰乱的杂念,全身心凝神在面前的竹简上,自然会心生更强的意志与决心。
有不为,乃为少,为少则精,为多则乱。当世之上,选择太盛,不愿放下,乃多方努力,如工挖井,遇坚则弃,终一事无成。若屠呦呦,醉心青蒿,付诸一生于科学,一心一意,迎难而上,风雨无阻,终抵成功。
不由得又忆起司马迁宫刑之源。出于正义,他为李陵辩护,本只是好友相称,却差点丧了性命。在友谊与冲动面前,他丢失了史学家本最应具备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摒弃对事实的实际考证,仅凭一面印象向皇帝妄下保证,这是为多必失,为多使心智迷乱,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早已成为历史,求精少为,才是时代的风向标。
有不为,不妄为,少为,才能有更清晰的心灵与更开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