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方成大器

情可通心,理可重物。

情与理似乎看上去就是一对天敌,似乎是有你无我,不可共存的,其实并不然。古人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与理,既相互遏制,又相互促进。大凡做人做事,不拘一格,能既合人情,又合法理,情理相合,才是最佳的境界。

情即感情,用内心情感作为判断标准,称之为感性;理即理智,通过大脑思考作出抉择,称之为理性。人不能冷酷无情,只有理性,人便与机器无异,只会按照教条规章去做事,苛刻而呆板,缺乏灵活与生气;人不能失去理智,只有感性,人便与其他动物无异,只会完全靠情感支配自己的行为,丧失了理智,就被情感冲昏头脑。我们需要情理并存,既要感性的润泽又要理性的指引,此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合适地运用情和理这两大法宝,才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在生活中历练成一幅绝佳的图景。

情与理各在其位,才能相得益彰。古代帝王若想创造太平盛世,打造辉煌帝国,在史书上留下万世佳名,情理二字必须是同时兼备的。

治理国家政事做出决断时,情退居一旁,理自然是要稍占上风。虚怀若谷,礼贤下士,造就一世英名,唐太宗李世民即是以理治政的很好的例证。胸若天河诚纳谏,肚中撑船理当先。他理性从政,才有了“四夷自服”的雄伟版图;他理性听谏,才明了“兼听明,偏听暗”的亘古真理。他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贞直谏;而没有魏征这一代诤臣,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纵然有时失色发怒,最终还是欣慰和解,让情感波澜渐平,让理智重据上风,如斯几十年,才让君臣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创就一段青史佳话。同样,百姓安居乐业,更需要帝王用情关怀照料,用心体贴百姓,久之,百姓才会真心爱戴,国家也才会繁荣不衰。康熙帝在统治期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他微服私访,察民情,观民生,惩恶吏,办贪官。皇帝爱民如子,治之以情,百姓才至为感动,才出现了历史少有的上下一心的康熙盛世。

世上总是有很多真性情的人,总是有很多不想囿于条框的人,他们有的看到了时代的颓势,想力挽狂澜;他们有的不甘于浑浑噩噩,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领军者;他们明知以卵击石仍不愿放弃,置生死名利于不顾,只为活回自己,踏一条勇者的血路。有的人说他们缺乏理智,其实不然。他们心中一直有一杆衡量是非的秤,懂得顾全大局,如此做,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以情为刀,砍破旧理歪理的桎梏,重建情理共荣的新制度,这不过也是心之所向,情理共趋罢了。大多数的前方总是穷途末路,大多数的前途总是黯淡无光,义无反顾地前行,执著于心中的情——却也是一种至理的祭奠。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个人,谁又能没有情感而立足于世呢?谁又能没有理智而延续至今呢?一代代前辈先驱记录传承了下许多优良传统,许多高尚情怀,难道不需要我们铭记吗?正有了代代智慧与血脉的传承,才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才有了同心筑力中国梦的豪情壮举,才有了今天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壮阔诗篇。

索福克勒斯说,理智是天神赋与凡人最有价值的财宝。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二者皆准,然其不曾想,合二为一善莫大焉。红色与黑色不一定泾渭分明,也可以配成浓醇的咖啡;圆与方不一定针锋相对,外圆内方才是处事的准则;刚与柔不一定水火不容,刚柔并济才是取胜的法宝。情理的法则,都不能剑走偏锋,只有将二者巧妙柔和,共生共长,相佐相辅,才是智者的不二法宝。

云卷花开处,桑榆非晚。情理交融至,灼灼其华。

情,可作字字珠玑,细腻而真挚,吐露真我;理,或为缕缕丝线,规整而厚实,顾全大局。用人本意义上的情理丝缕,将智慧与你我的心紧紧相连。情与理二者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并重并驱,但却是缺一不可,当二者兼顾。情时理即至,理定情亦随,这正如人的左右手,断不可分开谋事的。情理双剑合璧,才犹如龙加冕,凤披霞,风逐浪,帆助船,水兵皆挡,所向披靡。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