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一年级时,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去上学,学校发放了一本《小学生七十首诗词》,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爸爸把他已经背熟的古诗词一句一句的念给我,给我讲解,让我背下来,在他偶尔发脾气的严厉督促下,胆小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七十首诗词囫囵吞枣地记住了,回到家里再看看书中的彩图就有些懂了。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的增多,我自己就能看书了,爸爸妈妈就转业为给我推荐书了。直到如今,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还会默默地吟诵一些诗词或者经典片段,有时不由自主地念出了声,别人还以为在跟谁说话,旁边却没有人。
那书本啊,没有华丽的渲染,没有浮夸的喧嚣,它只是有些厚重,有些深邃,等待着与心灵的邂逅。
科技发达了,手机、电脑、多媒体......丰富的阅读方式充满了丰富的社会。段子手、水军、大咖......到底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人们的话语似锦繁华,什么理论都是搜索,什么文章都是复制粘贴,不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就逐渐失去了自我。那书柜中布满了灰尘的书籍不懂了这多姿多彩的世界。
细细想来,从儿时的年幼无知到如今逐渐成长成熟,所知所想无不由书而来,因书而启,因书而解。从三闾大夫抱石投河,含恨而终,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警醒;从福贵穷了一生,畅意人生,到杨绛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怀念钱钟书;从摆渡人与他的挚爱冲破重重难关相拥相守,到普罗米修斯不屈而亡,等等这些,无不在缝合着人类的精神空洞和匮乏的思想。青春的阅读让青春更充实,青春也愈加熠熠生辉。
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重境界在现代很多国人那里是有所取舍的。其中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人满为患的,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人们最喜欢的,而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似乎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有一代人从第一重境界开始高瞻远瞩,孜孜以求,百折不挠,完整的突破了三重境界,打通了个人和民族的“任督二脉”,他们读书、实践、立说,再读书,再实践,再立说,循环往复,带领亿万万先辈,开启了民族新纪元的大门,为我后辈创造了今天的幸福,他们就是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为代表的开国元勋和一大批爱国学者。这古今的文化丰碑就是我们前行的路标。
信息时代的九零后、零零后们,如何抉择呢?
捧一本书,静静的在墨香中徜徉,享受与古今圣贤的对话,继之奋勇前行,乃人生至乐。
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高二6班 韩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