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圣人孔子曾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这位思想家眼里,每天吃清淡的饭菜,喝水,弯起胳膊枕着就能进入梦乡这些就是他生活最简单的内容,足以用来享乐令他满足,其余呢就是潜心去“仁”去“礼”去“因材施教”将毕生的精力倾注于儒家思想理论。简陋的物质条件反而不会影响他对学说的热忱,我想这样一份对学术的热爱,正是源于内心那颗“纯粹“之心,那是不夹杂对除学术之外任何事物的渴望。
“纯粹”一词语出《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如今多解释为不搀杂、添加其它成分。所谓“纯粹”源于热爱。就是做事真正的投入而不是带有目的性。是目的不是目标,目标固然重要可以给你要做的事情以指引和方向,而目的比如名利和功利。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纯粹之心,那么如今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也就会变得纯粹而美好。
里约奥运会已过去许久但这其间“女排精神”“洪荒之力”等相关的名词仍可以在任何时候激起我们心中层层的涟漪。这些为国争光用力拼搏的奥运健儿付出的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到的精力和汗水,我想在他们勇往直前获得成功的背后绝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名誉,引领他们一步步迈下去的正是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不夹杂任何名利与功利的爱,纯粹的爱。
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充裕,人们的生活也蒸蒸日上,又能有几人可做到像那样纯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地那是令人神往给人无限遐想的圣境。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桃花林隐秘之处,有鸡犬之声吻在那安逸的淑气之中,有男人女人衣着朴素耕耘在良田美池桑竹之上,垂髫者可以有自己的生活,黄昏人也可以怡然自乐。优哉游哉不用沾染世俗的喧闹不用考虑现实的黑暗,去纯粹的生活,纯粹的追求恬淡清逸。可这终归是虚拟出来的一种理想模式。
不过“纯粹”真的只限于理想化吗?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怀揣一颗纯粹之心未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方说,如果你是一名热衷于回答集体问题的学生,你要做的是将知识与智慧谦虚地脱口而出而不是为了抢在他人之前叫嚷来博得老师的关注与赞扬;如果你是一位阅读爱好者你要做的是细细品味文字而不是囫囵吞枣为了读完显得有成就感;如果你是一名修路工人你要做的是抓紧时间认真施工而不是为了多获得劳动费将施工期能拖就拖……总之,你要真正热爱自己本该做的事,不要带着其他目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纯粹之心去真正热爱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这个社会就不会令人觉得过于物质过于浮华。做买卖的不会为蝇头小利去欺骗消费者而是诚实清算账单,饭店小老板不会为了省水省洗洁精而是认真洗好每一个碗碟,医生不会为了巨额的手术费硬把病人逼上手术台而是为患者设计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还记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吴佩兰这位百岁仁医,正是因为她对病人纯粹的关爱才有了为病人多开药少收费或不收费的罕见之举,正是因为她对医学纯粹的热爱才有了临终时仍牵挂病人在岗位默然离去的感人之举。
曾经,数次考试的“连败”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学习知识是一个需要纯粹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挑挑拣拣只选择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机械式死记硬背以开辟取得名次的“捷径”。而应真正的投身知识的海洋去理解记忆。学就是学,是不能抱有其他任何幻想和希冀的。父母们常说:“孩子们,努力学习吧,将来才能找个工资高又体面的工作”。在21世纪的莘莘学子眼里未来可能是残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如同就业岗位竞相急驶的百舸唯有出类拔萃才能实现人生的成功。因此,环顾身边,我们中的很多人往往不能纯粹的学习。总是抱着得到名次以及将来找好工作领高工资的目的。在我看来,这样不纯粹的学习未免太浮华了,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学习未免太功利了。与其这样,不如真正的静下心去纯粹地学习,体验知识本身带来的乐趣。我想唯有这样人生才会有所意义有所充实。
就像汪国真的那句:“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愿我们都有一颗纯粹的心,如同昨日昙花一现的来自冬日的春季的雪,这般端然的落,静静的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