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语文课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民族的沦亡与精神的屹立,而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是早在小学毕业时就已经结束了。退回记忆最初的起点,那个真正给我一把通往语文世界钥匙的,除了阅读兴趣之外,还有一个人:我的小学语文老师。

二年级时的一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老师没有去分析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是开始讲周恩来的生平,从出身贫寒、立志救国到杰出的外交才能,从鞠躬尽瘁到十里长街送总理把骨灰撒入江河……在座的无一人不动容。那位年轻的女老师,她讲课从不翻书,也几乎没有板书,随意地在教室中走动着,更像是在跟我们聊天。她讲钱学森,把他的爱国情操演绎得淋漓尽致,甘愿放弃所有荣华富贵只为骨子里流淌的鲜红血液。她的每一堂课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我总觉得她并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倾注自己的情感,把一个个人物,转化成跳跃在我们幼小心灵中的世界观。

她从不要求我们考多少分,却让每个人都无比热爱语文。在她看来,学习语文更多的是一种阅读和享受,享受心底溢出的那一丝感动,是一种理念,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她经常为我们讲到她的童年,讲到乡下生活的精彩纷呈,那个无忧无虑、却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光,但那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些对我有多么珍贵,直到多年后我坐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面对着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发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个原本可爱的人物分析得那么透彻,为什么要把一本语文书记得密不透风才算对课文理解透彻。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老师,能让我们把每一个考点理解得清晰到位,把文言文的每一个字翻译得准确无误,但我总觉得似乎少了那么一点什么。于是我开始寻找。课堂上,我用手捂住耳朵,小声阅读那些文字,试图用声音去领悟作者的情感,一个音节一个音节,一遍一遍,直到有一个瞬间它们一起喷涌而出,所有的悲喜都那样真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语文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深藏于这些文字背后的情感。那些普通的白纸黑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多少对往事的眷恋?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有怎样的波澜壮阔,豪情万丈?……但这些语文中最精华的东西,往往都被语文课忽略了。

最后一堂语文课早已结束,语文的世界却从未远去。

心学大师王守仁用一生告诉我们:就算你所挚爱的那个世界已经被磨砺得面目全非,也要坚持下去,并始终不忘自己最初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当我用心写的作文被应试化地打上一个很低的分数,当那些千篇一律的“八股文”被言不由衷地写在纸上,我微笑着接受,我用心地记下每一个字的读音释义,用心地写完一张张漂亮的试卷。但我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会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写下我想写的文字,任情感汹涌,任它们在天明后化为一页废纸。

作者: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一高级中学 窦星宇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2017年3月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