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里的人

有的人拼了老命往外跑以为外面的世界才是“他们那种人”该享受的;而有的人却只想安安静静地“待着”,做一个窗子里的人。

这不由使我想起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

林徽因认为自己面对残酷真实的生活永远也无法真正超越那层窗隔到外面的世界去。她所处的是一个纷乱复杂的年代,北洋政府执政仅三十余年单总统就换了七八个,伴随着的还有日本轰炸机在空中盘旋。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林徽因所抒发的是对生活现状的承认与妥协。但时代终以螺旋的形式前进,从北洋时代至今不过是百年的时间,发展却日新月异。不同的时代背景自然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于是我便产生了迥异于林徽因的认识——乐天安命地做一个窗子里的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做一名窗子里的人,不是真正待在屋子里与外面的世界老死不相往来,而是面对如今信息泛滥的社会,能保持从内向外看的视角和无论身处何处依旧能把心沉在窗子里的态度。

将目光拉回现代,窗子外的人依旧在,只不过从原来那些提着四方箱子的学者变成了如今打着飞的满世界跑的“学者”:即便是打着研究考察的名号,只要这帮人把他们的作品、思想带上商业性的目的,他们依旧不是纯粹的学问家;而如今窗子里的人确是愈发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百岁老人杨绛先生曾这般叹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起云涌的她,却在本该颐养天年之时痛失丈夫与爱女。面对亲情与家庭的破碎,她不曾沉沦自我,反而坚强地站起来重拾笔头,成为了中国文坛上一颗闪耀的明星。她何曾不反复质问命运,但正因她能从内而外地看待世俗,才使她明白与其日夜难寐煎熬不如独自咀嚼寂寥,这更促成了她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品性。试问:这种不争名与利,时刻能把心沉在窗子里的人还剩多少?

叫你做一个窗子里的人,可不是像二程那样死捧着经书,认为反省内心就能通晓天理。格物致知是必要的,但如何在格物的路途中不被眼前的暗香浮动乱了心思,依旧本着坚定的目的“走直线”可是一门大学问。说白了,就是不忘初心。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陶渊明在污浊的官场依旧能看清事实最终选择归隐,马丁·路德·金坚定自我为人类平等大业而奋斗,而诗人席慕蓉这样说:“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这里的‘内里’即为‘初心’……”

做一个窗子里的人,请你千万不要把它引申为契诃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窗子里的人和套子里的人有些相似可取之处,然而窗子里的人却不像套子里的人那样故步自封,总给人黑漆漆的压抑之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楼上的人透过窗子在看你。也许桥上的人且满足于眼前光怪陆离的景色,而窗子里的人心中早已包揽了迥乎他人的世间万象,这也正是这些人立身处世的绝好倚仗。“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欣赏什么样的风景,各位就请自行选择吧!

作者:天津英华国际中学 王纯如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2017年3月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