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守望,倚古育新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借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知识文化传播仿佛搭上了超音速飞机,一蹴而就。近日,在微信上看到名为《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太深刻了!》的文章,像是有吃有穿就是“福”啊,“劣”是因为少出了力啊,感“恩”戴德或忘“恩”负义,都是“因”为这颗“心”啊,例子不胜枚举。暗自思忖片刻,我便怀疑起这样操刀解字是否只是管中窥豹。但这确像是一扇通向过去世界的门,激起我探究历史的兴趣。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中国古人之智慧结晶流传至今——仓颉造字之不易,《礼记》孔子之经解,黄帝与歧伯之共话《黄帝内经》,一句句传世诗句中那耐人寻味的故事......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我记事起,父母就不厌其烦叮咛道“要站如松,坐如钟”等。从小学至今日之高中,上课前我们都照例向老师问好,听课时坐姿要端正,切不可东倒西歪。也许有人会说,相比之下还是西方课堂的自由模式更胜一筹。一时间,我是向往那种自由的,一时间,我也心存疑惑于古人繁杂琐碎的礼仪。难道仅仅是为了身份地位的彰显吗?时至今日,究其根本,我恍然大悟,这行的是礼,调的是心啊。而打坐静心,也有着同样的道理。

礼主序,这大概是鲜为人知的吧?礼对人的教化微不可察,其“禁乱之所由生”还“止邪于未行”的作用不可小视。故依我所见,这“礼”不可以全废。且由其相似之处,我们对法律的日渐完善之举,便显得尤为明智。若说古为今用,我们不必九跪八拜,只需去繁就简存真,这是否是一种创新呢?而若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追求并不断实现创新,这必然促使国家兴旺发达。

毫无疑问,科技日新月异,今年二月份,外国科学家在最权威的医学杂志《自然》中的一篇论文表述,其实验首次证实肺是个造血器官,令人更为惊叹的是,我们的古典宝贝《黄帝内经》中早以寥寥数语道破玄机。详见《灵柩》篇在此,我惊叹于古人的超前与宏观,没有料到中医最后在结果上竟与西医的研究殊路同归。我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古书中的理论一步步得到证实,但至少这个事实,它展现了古人身上无法遮掩的智慧光芒。我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这也终将强大和表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至此处,一个画面从脑海浮现:蒙蒙细雨之下,在孔子庙前,孔圣伫立于当下,眼望来路,小路曲折望不见尽头,仿佛有谦卑的弟子一个接着一个缓缓前来,颇有名画《山中骆驼行》的韵味。此情此景,孔先生好似有回到过去,接受弟子恭敬行礼的感觉,便发出“幻回春秋三千礼”的感慨。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