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缺失了勇敢,“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句古语,就会被今人抽取了其审时度势的理性判断之积极意味,就会降低为一种消极应对现实各种纷扰的生存策略和活命智慧。我们将目光投身历史,如果司马迁面对腐刑之辱失却了直笔书史的勇气,我们何以读到气势恢宏的《抱任安书》?如果谭嗣同没有“变法流血请自嗣同始”的豪迈,我们何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英雄主义的精神滋养?如果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布鲁诺后退半步,那么西方理性主义与科学精神之光的普照是不是还要延宕多年?当然,我丝毫不会否认当人面临譬如生死这样的重大选择时,是需要智慧的。但是如若这种选择是以放弃勇敢为前提,那么这种“智慧”充其量是秦桧、汪精卫式的精明。
假如缺失了勇敢,趋利避害、明哲保身就会成为个人行为处事的首要准则和价值评判尺度,成为各种怯懦、冷漠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的“合理性”注脚。而更为可怕的是,对这种“合理性”的苦苦追寻与论证往往导向对“勇敢”这一词语本身的怀疑和排斥。难道我们不曾看到已经有人通过“确凿”的史料消解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主义了吗?不是已经有人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的角度颠覆了邱少云、黄继光了吗?不是已经有人运用“精妙”的数学运算“成功”地完成了对雷锋精神的解构了吗?在他们看来,英雄事迹是能够被怀疑的,是能够被否定的,那么我们普通人所表现出的怯懦与冷漠不是很正常吗?原来如此!去英雄化或是英雄的“被隐退”,也不过是这些人为自己怯懦和苟且废尽心机地寻找一个苍白的理由而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英雄主义的沦陷不只是能够导致勇敢的缺失,更会导致一切美好、高尚的不复存在和所有良知、秩序的荡然无存!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有过仗剑天涯、除暴安良的英雄梦,或许这个梦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会褪色甚至破碎,但我们应该深信,在正义伟大力量的感召下,每个普通人沉睡的英雄梦都会因“勇敢”的回归而重新绽放光彩。在通往正义的道路上,“虽千万人,吾往矣”。
作者: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贾小我
指导教师:赵双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