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
生态的破坏,是个困扰人类已久的大问题。进化学提出者达尔文说过:“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一个文明的蓬勃发展,需要一个平衡的生态自然来维护维持。位于中美洲,曾一度繁荣的玛雅文化在5000年前出现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海岸,在美洲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生产活动,古代史经历了采集、渔猎向农耕过渡的发展过程。这个以雨林为伴的文明古国,却在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突然走向衰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公元830年,科潘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停工;公元835年,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停止施工;公元889年,迪卡尔正在建设中的寺庙群工程中断;公元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停下已修过半的石柱。散居在丛林中的玛雅人抛弃原来的家园,集体向北迁移。由于当地“富饶”的雨林地形,加上无加节制的樵采,一个文明便在繁华之中突变,转向淫灭。高二必修三地理课本讲过,雨林地形大部分能量储存于生物体内而不是土壤与落叶残渣。因为美洲的高温热湿条件,加上暴雨连绵不断,一旦将高大的雨林砍伐,土壤裸露而出,那些养分,无机物等便会被雨水冲刷溶解流失,无法下渗。
所以目前,像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图高速发展,毫无节制的开垦雨林,极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因为一片雨林开垦后土壤极其贫瘠,焚烧丛林,刀耕火种也只能种植一到三年的农作物,而雨林的恢复却需要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以致巴西雨林大量毁坏,环境越来越差,而经济水平,只提升了那么一点。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著名文豪雨果用这一至理名言敲打着那些只图眼下利益而不结合实际与未来的心机焦躁之人。那么如何发展开发自然,才能利益环境两不误呢?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满六十八周年,我们经历着无数惨痛教训。据资料显示,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大部分植被覆盖。后由于几次较大的森林破坏,特别是长期以来掠夺性的、超计划的、以现代化工具为木材采伐,加之一些地区毁林开荒,致使森林郁闭度大幅度减少。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初3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
我国近年来不断改善治理环境的措施,加强生态治理,颁布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样一系列法律条令。“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立下十个章节,深刻体现我国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决心。《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中国生态之路也紧跟而上,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配合,齐步并进。现在,中国坚定走上的,是一条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