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路上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的激愤之语,无疑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纸上谈兵的“功夫”、坐而论道的态度,某些所谓的中文系“高材生”不过会吟几句诗,知道几个文学大家,读过几本名著,论文却写得错字连篇,语句不解,让人不堪卒读,这难道不正像明清八股取士下的重书本轻实践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的金句对于多数古人那种功利性的读书方式进行了精华阐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最低调的快乐方式。人就应在这种叠加的快乐中获取知识,从而变得有积淀有底蕴,一个远远走来的苏轼足以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当“乌台”的余波散尽,千年的黄州闪射出奇异的光芒,人们的目标投向黄州,黄州的目标投向苏轼,苏轼的目标投向那奔涌的江水,一曲《念奴娇》便成了永恒。试想,若没有早日里的精读知识,没有心中的文化积淀,没有长期的收获经验,鲜活的江水岂能开启东坡豪放的诗情,而这正印证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在实践之路上行走的前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提出此观点与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相辅相成。光是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终究还很浅薄,要真正做到学问精通,还必须亲自去参加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林则徐在爱国主义的推动下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他的实践指导着我们明确爱国奉献的重要性。陶行知用智慧向世人发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号召,指导着我们明白知行关系并用于生活。《荀子》中说:“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劝诫人们多动手,勤于实践……这些鲜活的例子再次阐释了实践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是知识运用的最高境界。

“星火传承,实践自我。”认识本就是一个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获得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屠哟哟发明青蒿素过程中调查了2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涵盖了无数的辛勤与汗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证明。但同时也吸收和传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才铺就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在追梦的道路上,我们要传承前辈留下的精华,通过自身的反复实践,获得实践后的升华。

我喜欢在路上走。

我喜欢在实践的路上走,走向学海的天南地北,走向智慧的百丈竿头。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高二年级493班原钰卓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