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缺毋滥

古有战国四君子曰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以礼贤下士闻名于诸侯。然,多聚无能之士滥竽充数,以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真正有用于君子的实则寥寥数人,是以鉴后人之“宁缺毋滥”

孟尝君养食客三千人,受封于薛。薛地本多儒雅之士,皆为孔孟后人。但自孟尝君死后数年,薛地之人便几多暴桀,何则?盖孟尝君所养食客之后也。《史记》记载,孟尝君的食客多为犯罪潜逃之奸人,而孟尝君心胸宽广,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皆让他们与自己有同等地位,是以天下“贤人”俱来。可怜乡里。

赵平原君也养食客三千人。秦发兵围赵时,平原君准备从三千食客中挑出忠勇二十,求救于楚。结果却只挑出了一十九人,泱泱三千人中唯有一十九人可用,这是何等的讽刺。最后还得靠自荐的毛遂才补齐了这二十人。

由此可见,以多取胜仅仅是人们处于某种时期的某种固有观念。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中国为人口大邦也曾遭列强侵略,何故高举“为众是举”的大旗?

但是,这些君子们个个都认为他们的食客都是人才,因此“毋滥”的前提是要有一双辨别善恶的眼睛。倘使真若这样,毛遂也不需要因自荐而被发现,孟尝君也不必因养不起食客而放债于民。

吴王阖庐能识伍子胥之才,使吴国空前强大;田忌能辨孙膑之能,让自己百战百胜;鲍叔牙通晓管仲之力,使齐国一匡天下……所以说有能避免沙子混入的法眼,便是遍地唯金。

反观当下,所谓的新闻旧事重提,以排奡纵横之文笔冠之以吸睛标题,为了博众好感还不忘插入几张“来源网络”的纪实照片;网络小说涵今盖古,无数青少年都愿意自毁前程一睹芳容;微信公众号以破堤之势滔滔而来,在造谣与辟谣之间奔腾汹涌……监管部门如何能将“有慧眼”这一千古难题推给无知的观众,而自己撑着知识的肚皮投之以轻蔑的一哂,继而又费尽心思辟谣呢?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似乎已将“滥”作为策上之策,信息的价值,真伪全凭观众判断。谁又能想起平原君凑不出二十勇士时内心之萧索?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