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清新
高二(3) 王冰越
《十八岁出门远行》形象的描述了十八岁的少年的追梦之旅,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一股小清新的情韵意趣贯穿全文。
十八岁的少年应是清新的,十八岁的梦想应是清新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映射出了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残酷,但那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沁人心脾的小清新,于是你会明白,十八岁,残酷而美丽。
“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作者开头即用拟人的手法,为文章打下了清新的基调,为小说塑造了一个清新的十八岁男生的形象。“我就在汽车后面拼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作者到位的剖析了一个十八岁少年的洒脱与轻狂,一种还青涩单纯的生活态度,这种清新的少年气息也只有在十八岁才浓郁了。
十八岁的旅行必定是曲折的,余华更是用高低起伏的公路形象比喻追梦的旅程,“可每次都只是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余华的文字其实有着极强的批判讽刺的意味,但每一句话又那么干净,“沮丧的弧度”批判的很现实,但文字毫不激烈,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正是这样的简洁利索孕生了一股清新之气。
“我把手搭在他肩上,他把手搭在我肩上。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正要说第一次拥抱女性的感觉。”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到近乎平铺直叙,然而正是这样的语言风格,能够让你读一遍就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清新的画面,能够感受到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单纯。
“我正要扑过去揍那些孩子,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当十八岁的少年第一次遭遇成人规则的“洗礼”,画面理当是残酷的血腥的,余华的文字妙就妙在简单却沉重,这种分量却透发着更加浓郁的清新。
十八岁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余华的文字将这种年级的小清新描绘得生动无比,十八岁应当就是这样清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