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那些伟大的作家们,一旦荣耀卷走了心中的宁静,世事模糊了他们犀利的双腿,他们便会翻一翻自己成名之前的文字,找回自己;有的更是会返回自己的故里,甚至回到人类的文明发源——去寻找自己已经遗失的记忆,那构成他们精神世界骨架的文化与思想。
我并不是作家,更谈不是成名,所以也就没有所谓成名之前的作品;然而当我精神枯竭,灵感不再之时,我想模仿那些曾与我处在同样处境的先驱们,虽然我不敢肯定这样的模仿会不会有效,但仍旧领着父亲,前往河南安阳——那座头枕着中华文明摇蓝的城市。
不像跋山涉水走往世界各个角落的余秋雨,安阳紧靠着山东,几个小时的路程根本不算漫长,但当我走进安阳殷墟遗迹之时,几公里的步途却让我似乎穿越了千年。
不管我后天经历过怎样的教育,不管我被“西化”得多么“严重”——中华文明的积淀全在骨子里,全在热血里。正是殷墟博物院中一件件珍品和国宝,拭亮我心头的“中国印”。我想,我理解了先哲们返回故里法探寻灵感来源的部分原因。共呜,共鸣……
我就那样在古老的遗迹中承受着文明的洗礼,正是那些光泽的铜尊玉钰,映出我内心最深切的对自我的认识;正是那些厚重的巨鼎礼器,那上面隽秀的、鲜活的仿佛流水一般的纹路冲洗着我肉身之外现代文明的轻浮。于是,当我走上返程的汽车时,连流过的车灯也会在我眼内留下一道灼热的烧痕,难以挥去——我知道,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地下博物院的光线太暗,而是我这一双将来要捕捉人间冷暖,泪察世事沧桑的眼睛又重归于敏感。
我感觉心中的对文明的思考,对人类的理解在压迫着感情,让感情逼着我的手去写——这样自然的流露,对于长期在作业与电脑中徘徊,已经动不了笔杆的年轻人,这是何等畅快的释放,何等难得的欢欣!
重回故乡,重回人类的故乡;寻找自我,寻找人类的自我,对于一个迷失自己的精神,对于所有因思想而存在而与众不同的人,都是无比之重要。我想,内心空虚的时候,下笔而不知欲写何物的时候,不妨模仿作家先驱们,走向家乡,走向安阳殷墟这样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回归,有时候更是一种前进、升华与提升。
没有想到,我的这篇文章荣幸,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持风格,我想,写作之路上,我还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