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与充电器900字议论文

一次开会,听某校长说:教师应是“充电器”,而不应是人们常说的“蜡烛”。我听后,觉得这个提法既新鲜,又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在歌颂老师一类的文章中,我们习惯性的使用蜡烛、春蚕、园丁、桥梁、灵魂工程师等这些对老师的雅称,“充电器”这个比喻的出现,并不是老师雅称数量上的简单增加,而是对老师职能特点的新的诠释。在今天来看,“充电器”这一比喻既科学又时尚,既富有技术含量又充满人文精神。而先前那些溢美之词不是略显死板就是过于陈旧,不是欠缺美感就是过于悲壮。

我们拿蜡烛来讲吧,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但奉献的光明却是短暂而又有限的,亮度够不够?惠及的人多不多?效果怎么样?我想这些都是值得置疑的,然而毁灭却是必然的。此外,蜡烛早已成了淘汰的照明工具,电灯,日光灯等早已取而替之。只有在偶尔遇到停电的时候,人们才会把它翻找出来以解烧眉之急。我想,在将来,蜡烛或许只能出现在生日蛋糕或者浪漫的烛光晚会中了。那时,蜡烛的作用并不是照明,而只是一种点缀罢了。因为亮度不够,无益于环保且容易引起火灾,蜡烛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师应当不至于如此悲哀吧?或许你要说,蜡烛的献身精神还是应发扬的吧?没错,精神诚然可嘉,但献身就犯不上了。老师是教育事业最珍贵的资源,教育事业是诲人不倦的事业,而不是“毁”人不倦的事业。并且在攻城略地、不共戴天的战争中,获胜的最高境界是不损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教育不是战争,流血大可不必。

充电器就不同了,它是能量的源泉,是动力的保障。只要让它连接到电源,它便可以无尽无休地赋予,并且它在赋予以后,自身毫发不伤。这些都是蜡烛难以望其肩背的。充电器的效能是巨大的,它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它的生命是长久的。在知识大爆炸的21世纪,知识信息的产生与传播速度愈来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很多人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都深感自身的知识贮备不够而去进修深造,人们把这种举动称之为"充电"。作为老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重担,更应紧跟时代,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吃老本"的想法过去行不通,现在更是行不通了。要想赋予别人更多,自己就必须拥有更多;要想胜任老师工作,就必须常常连接知识的海洋,汲取知识的能量,做一只高性能的"充电器"。

教育事业不是一夕一朝的事业,教育事业也不是战争。时代不断变化,科学一日千里,老师只有成为“充电器”,才能为这一伟大的事业长久高效地贡献力量。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