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应为自己不识干戈,葬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整个后半生,被自己忽视了军事的重要性而一手断送了。
世人一提到李煜的为人和思想就概而论为——亡国之君,说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说他的词“只是怀念过去的奢华生活,没什么可取的地方”我们这么说着,把李煜当成一个似乎是完美的反面教材,认为他死性不改,到牢中了还怀念过去的美色之享受,便觉得他无可救药。
仔细想想,我们这么说李煜,是否公正呢?李煜是不是真的像我们说的那样毫无是处呢?
不是的,他过去的确是沉迷于美色享受;他过去的确向往之前的荣华富贵;他过去的确是不理政务!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将来就是无药可救!亡国后,生活在地狱一般的监狱之中,写出这样怀念过去辉煌的词,与现在的情境形成了天壤之别的对比!在被关在牢中时候,谁不向往之前的奢华的皇宫生活?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还念,但是李煜写出这些词,不单单只是怀念而已。面对强劲的敌人与淫威之主,他虽无力也没有抗争到底,但是并没有屈服,至少他不像阿斗刘禅一样,蜀国灭亡后,嬉笑自若曰:“此间乐,不思蜀!”他没有迷失自我。他被关押之后终日以泪洗面,时时不忘自己身为亡国之君的身份,每时每刻都在反省自己的过错。一改往日婉约缠绵的词风,那些“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无奈夜长人不寐”的词句没有了,一转而成那种大开大阖,悲伤郁结,忧伤怀念的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句都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囚徒之苦,莫过于回首亡国受辱的那一刻“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一幕也许只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却是李煜终生难忘、刻骨铭心!记住过错,为的是接受教训,改过自新!不忘耻辱,目的是发愤图强、以求雪恨!“几曾识干戈?”这不是懊恼,而是悔恨之后的觉醒!这股力量是恐怖的,宋太祖害怕这股巨大的力量,所以不顾李煜向宋称“儿”,宋太祖却执意要毒死李煜!他害怕李煜的觉醒而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