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题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唯教育者,树人德而予人性之所在;唯教育者,塑国魂而兴国本之所在;唯教育者,凝民族定力而聚民族灵气之所在。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在中国从建国之初的“文盲之国”发展为现如今的教育强国这段茫茫的教育征途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对于当代教育这个社会热议的话题,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诸如“钱学森难题”等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在等待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从小梦到大梦的凝聚,等待着每一位公民从始于足下向千里之行的实践,撸起袖子加油干。
对于教育事业一直无法出现质的飞跃,我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固化,以及中国人缺乏独立与创新的习惯!然而,这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近千年的封建统治以及长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流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缺乏西方探索精神与创新品质。如果想根本去除这种已经完全根深在我们的血肉之中的文化中的消极辐射,的确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各行各界要对于这种消极辐射的进行有意避免,秉承开放创新理念,积极将中国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所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在于其三——教育环境,教育制度,教育对象!
学校环境最大的弊病应当在于大部分的学校应试化和利益化的存在。
不是我国的学生素质低,也不是我们的教授、科研人员水平差,而是缺少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土壤。再一个就是社会教育环境也就是一直处于争议的教育公平问题!在如此众多人口的中国,其教育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教育搭乘中国共享之路的顺风车,推进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发展平衡,加快转变教育方式,教育的公平是指日可待的。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每个学校都予以统一的模式,因为每个学校都有其独到之处,其实大学更应当如此!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学习借鉴国外一流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模式,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可能的选择。中国的教育之路上才会百花争艳,中国之复兴前途才会更加绚烂!
最后一点,就要从自身解剖,谈谈中国学生自身。我认为严重限制当代学生发展的就在于浮躁的社会文化的束缚!在经济高度发达和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幻想的世界——互联网世界。当然,我们是不否认其积极意义存在的!但其对学生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连夜逃课去网吧,整日整夜的手机不离手!因此,有多少还尚未绽放的花朵就过早的凋零,网络仿佛是新时代的鸦片在侵蚀着学生的肉体与灵魂。其二,就是这种浮躁的社会文化正在一天天消磨着学生的斗志与激情!所谓“乱世出英雄”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当代的学生普遍没有理想,上学做什么——考大学,考大学干什么——找个好工作,找好工作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小孩,生小孩干什么——上学,上学干什么——考大学......我想这和放牛娃生娃还放牛的实质是相同的!中国的学生严重缺乏理想,更有甚者上学的目的就是混文凭!其三,就是学生过于迷信权威与书本,不具有批判性精神,对一切都持有一种“无所谓”的不正之风。如此以往,中国的学生又怎会出类拔萃呢?所以,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一个只会被动接受知识、只会相信书本和权威的人无法去创新,无法成为杰出人才。认识到这一点或许简单,但要做到却实在不易。如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审视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考试环节、考核评奖、教育方式、管理制度、大学文化,等等,需要改变和改革的地方可以说比比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能够作为的地方同样比比皆是。再一个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与斗志精神。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但在一个被浮躁与功利色彩笼罩的社会变革时代里,又该如何激发与呵护学生的创造激情,这就需要我们必需打破学生思想层面的固化屏障,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念。当然这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反省与深刻的感悟和实践,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出去这种弊病!中国教育的复兴也才具备高品质的人才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梦非一兵一卒之力尚可完成,亦非一朝一夕方可成功!
漫漫教育路,你我同行;伟大复兴梦,你我共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