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哲理品味不尽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让他们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的确很有必要;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这些人生哲理必须切合当今中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无端拔高,又不能低级庸俗;二是学生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对人生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而不是让他们来空谈人生。让中学生去畅谈人生之要义,大多会沦为一种清谈。
重庆卷作文题是材料作文。题目中说到,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真可谓:大豆诚可贵,惜乎不合味。变身为豆腐,身价增百倍!这题与《易经》中所言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暗合;当然,如果从发明豆腐这一角度去思考,亦可得出创造性思维会给庸常之物带来点石成金的效果这一结论,从而凸显出创新的意义。
提到创新,今年安徽卷的作文题还是有些“嚼头”的: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语——材料中萧伯纳的这段话揭示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所言的“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有几分接近。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本无优劣之分,关键是需要形成互补——追问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而创造未来亦离不开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二者不是并列而应是一种偏正关系,即思考过去为“偏”,梦想未来为“正”。偏正结合,社会才会向前发展,而不会重蹈覆辙。
在探讨生活方式这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四川卷的作文题。题目出得似乎很有其省城——成都这个“全国最休闲的城市”的“地方风味”: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儿……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习、思考、工作、生活、休闲并重,应该说这是天下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在当今中国,很多人却是难以做到——中学生做不到,他们为考分所羁绊;农民工做不到,他们为生计所困扰;失业者做不到,他们想做事却无从着落;解放军做不到,哪里有困难他们要奔赴哪里……就让我们把“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当作一种美好的愿景吧,因为“学些东西,想些问题”才会促使我们充实提高,“做些事情”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才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得以放松,从而更有精力去学习和工作。应该说四川卷作文的命题者们还是颇有几分魄力和胆识的,尤其在强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力求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与四川卷追求生活的“平衡”相对的是今年湖南卷的作文题。湖南卷作文题引用了这样两则材料——第一则: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第二则: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前一则材料中的“它”尝遍了搏击风云的艰辛,但带来的是内心的丰盈和满足;后一则材料中的儿子陪着自己的父亲,父子俩相对无言,但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两则材料一动一静,一气势恢弘一恬静温馨,意境相去甚远,但二者都是故事主人公所“愿意”去过的生活。四川卷作文题追求的是生活的“平衡”,而湖南卷作文题更看重生活的遂心。两者看似矛盾,却反映出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人们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值得肯定。
二.道德话题谈兴犹浓
供广西考生使用的全国课标Ⅱ卷作文题提供了这样一则很煽情的材料: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他又发信息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依然是卒章显志:真诚和友善会战胜贪鄙之心。从丢失手机者的角度去思考:好人终有好报。材料挺新,但主题老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用这首老歌作这则故事的主题歌仍很贴切。
三.学生生活进入视野
如果说今年高考作文题在涉及内容上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差异的话,那就是学生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在总共18道作文题中,与学生、学习有关的题目有3道,占了六分之一。事实上,只有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学生才会有感而发且发自肺腑。今年全国课标Ⅱ卷内蒙古、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海南等11省自治区使用作文题所用材料就很有现实意义: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读罢这则材料,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高校中的几起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同学之间本当亲如手足,可如今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拔刀相向,或是暗中下毒……个中原委,的确值得高三这些“准大学生”们思量。我们的同学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检讨。今天是同学关系,明天就是同事关系,不管对待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我们都应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别人是另一个自己!
四.社会自然琵琶遮面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真正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且体现出批判精神的,大概只有浙江卷一家,而浙江卷的批判方式还相当隐晦,有如杂文中的“曲笔”——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命题者自摆乌龙: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综合这三句名言,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当今社会,一颗颗纯真的童心不仅是孩子,亦包括成人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人类不仅是成人,亦包括孩子正向着复杂、功利甚至势利一路狂奔。读完这一组材料,我想套用一下鲁迅《狂人日记》结尾的几句话:“没有失去童心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当然,我们同时亦须“救救大人”,因为每一个成人都是孩子潜在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