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学历史日子

那些年,学历史的日子

通河忘川学社 洪超

当时的我们,好像只是卯足一股劲,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因而异常烦躁。繁重的学业足以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下,将一切能够找寻到的参考材料一一详尽参研并不现实。在那个烦躁时期,老师们是我们不得不求诸指引的理性群体。

我+1学科选择历史,任课老师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人。现在仔细咂摸一下,她当真是揣测心理的大师、应试的高手——尽管她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但高考的磨砺能使人的智慧空前繁荣的传说,确实所言不虚。在分班第一节课上她就明白无误地告知我们,编教材的大学教授、制定考纲的考试院、高考命题老师是各具独立性的三方,我们追求高分就应当对教材中内容有轻重缓急的取舍、不能过于迷信考纲上已给出的难度等级划分。

“即使平时训练再多,高考题目基本不会原题重现。出题者的思维方法却是反复再现的。仔细体会解析中的逻辑条理是相当棒的选择。”

“想一想,考纲上这一考点给了最高级,然而我们学习的是历史,这一考点在政治班同学+1试卷上才有可能成为大综合题。现在,我们一起改掉这个等级。”

在考试之前,我们就集思广益,罗列了所学历史知识,挑出高考这年正巧整十周年的事件,酌情给考纲上给出的等级微调。又如,有些历史知识虽然掌握要求最高,但是正是我党光辉的成长足迹中的一步,难寻瑕疵、不会诉诸以辩证思考为宗旨的SOLO大题,大体可以将难度等级降至简答水准。我们相信书本理应越看越薄,在不断的知识巩固之后,看着框架性十足的考纲,整体把握不言自明。同时,琢磨出题者的心思,给难度一个经过自己思索而更加可能的判定,加深史实印象的同时也能起到预测该考点可能出题的形式与分值、有备无患的功用。

现在看起来,好像有一点重技轻道之嫌。然而,面临升学的压力,有谁能够拒绝这些智慧呢?

还是我眼光独到的历史老师,她将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处境形容得淋漓尽致。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上海重点中学学生人数、又重重在那个数字下面写上本地重点大学在沪招生人数,最终满脸凝重地告知:“我们每有一个学生有幸进入一本高校,就意味着某位重点高中的同学未能延续中考时的战力。总有一些重点中学的同学松懈了,如果你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你实现所愿的一条缝。你努力或不努力,那条缝就在那里。”“现实的残酷就在那里,不断耕耘,强弱之势会发生变化。”

您瞧,她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琢磨试题趋势的眼光,更有激励我们在悲壮中向上的正能量。尽管两年前的高考中,我最终差了一口气,未能就读心仪的历史学专业,然而她给我最为珍贵的馈赠是那段精彩的、达观的、苦中作乐的时光。

想到此处,我不禁又是一乐,用纸笔记载这段美好时光:那些年,我们学历史的日子。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