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
作者:高戎
初见“三毛”是在一排排厚重的书架上,蓦然回首,竟看见了她,就这样,与挚爱的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16岁的濛濛雨季,梦想还不鲜明,心中却似有似无的怀揣一份憧憬与冲撞.在这段岁月里,读着她的文字,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她的随性与洒脱,她的偏执与执着,她的瑰丽人生,无不令我深深迷恋.
她装饰了我的青春,让我渴望背起行囊去翱翔,带着梦想去流浪.三毛一生行走于世界各国,结婚后定居在撒哈拉沙漠.那种炎热干燥又恶劣的环境,日用品贵得出奇,更别提珍贵的淡水了,稀如黄金呐!当地落后、封建的礼教与这个自由的灵魂格格不入。例如‹‹哑奴›› 中,势利无情的沙哈拉威财主视黑人如奴隶,粗鲁地谩骂,无休止的奴役让三毛厌恶,她想尽力的去帮助哑奴,却只能在物质上略微地给予。白饭撒盐都让这个懂天象的智慧黑人难以下咽,他这一生哪吃过白饭啊!他礼貌,他感恩,一次又一次小心的回报着,三毛望着门外“悄悄”出现的青翠碧绿还洒了水的生菜微笑了。
但是,三毛改变不了财主视奴隶如草芥的观念,哑奴被交易了,就连与家人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三毛在绝望中只看到了哑奴冲破枷锁,抱着自己给他的沙漠花毯子迎风哆嗦地用力围在他太太孩子们身上,又拚命拉着他白痴太太的手摸这毯子多软多好。哑奴被抓走了,他的家人没有哭叫,只是拥抱成一团,缩在大红的毯子下像三个风沙凝成的石块。
一遍遍,大漠中的故事令我挥泪如雨。我热爱她的文字,难以形容,并不景致的文字,也不华丽的词藻,却延伸出无穷的张力和惊人的空间。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出的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梦。
与沙漠中人观念的迥异,让她受到很多指点与非议,但她却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她是享受自由并承担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在大漠中,捡回木块把它雕成精致的家具来装饰寒酸的家,最后却被告知是棺材木,可那又怎样?哈哈大笑“我捡便宜了!”这难道不是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吗?
水中月,镜中花,不要问她从哪里来。三毛,这个如风一般的女子,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