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卷:作品与人品

正如枯水的沙漠养不活遍野的金黄小麦,烟雨的江南不适宜仙人球的生长一般,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林妹妹的性子孤僻,她写柳絮时便觉哀婉凄凉、无依无靠;宝姐姐开朗达观,于是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一举夺魁。

古人就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似乎是相符合的。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没错,作品意境与内涵的深远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学识与涵养的多少。作品的格调是人思想跃于纸上,而人品则是人的思想赋于实践。

正如陈忠实和莫言,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陈忠实在孤独的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的巨制,他书中的语言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的坚韧与静心;莫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倘若有朝一日,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份这种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然,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在表面上并不是完全地刻板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背离。要知道,由一个人产生的文字与行为想要背离,即使是疯子也做不到。有人指着齐白石贴在门上的要价单,嘲讽大师也有俗的一面,殊不知,这位国画大师成为大师的原因却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而他笔下的山水鱼虾,其意境可谓静矣。

齐白石作画的价钱,不是因为他内心钻进了钱眼,而是为生活所迫罢了。众人以为的背离,是片面的观察。生活使人的行为趋于不完美,但人的心、人的品原该是一块宝玉,一如他的作品。

如果将眼界脱离艺术家,放眼于社会,手术何不是医生的作品?课堂何不是老师的作品?如果医生没有一定的医德、教师没有一定的师德,又怎能进入手术室、走上讲台?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思想高洁、行为高尚的必有长久流传的美好;思想低俗的人品自好不到哪里去,又何谈作品。

不论是广义的作者还是狭义的作者,都应当把握作品与人品本质上的一致性,明白它们从思想中来,由此提升自己的思想,并认识到生活的影响与阻拦,使自己的心与作品在沙中仍是美玉无瑕。

我无比希望每个人都是谦谦君子,并用生活的笔画出洁白的莲花。

作者:浙江考生来源:《语文报·高考版》2015年10—11月作文专号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