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教学探究对我们的好处,是谁都能说上几点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小爱迪生”、“小爱因斯坦”们在试管和二极管里检验真理和创新实践;多参加社会实践,指不定培养出几个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甚至女权主义波伏娃呢;实在不行就多参加生活实践,家政服务尚且不难,总不能让人家耻笑咱大中国的大中学生不会叠被子不会剥鸡蛋吧?说到底,这些探究过程只不过是教育对接生活的一个落脚点,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通过探究完成,否则就是“半截教育”,而对社会的了解,对自我社会身份的定位,更是只能通过探究课程完成。
可是,纵使“探究”先生千好万好,还是没能和“实践”小姐喜结良缘,双方家长说了,八字不合,门不当户不对。即所谓的没有合适的时间,没有合适的条件。没有时间?这说明目前的课程安排相当不合理,根本没有考虑中学生的实践探究。我相信,一旦开放“通商口岸”,学生们还是很乐意在探究世界上花时间的。没有条件?多少革命先辈都教导我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啊!我不相信连一堂口语交际课也有条件限制,连特殊教育学校都有手语交流呢!说到底,还是没有足够的重视。探究与实践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下的盲区,有理论无措施,有口号无落实,伤得“探究”委委屈屈无处伸冤。
相比之下,的确是国外的教育方式更加重视实践。英国一年级的小朋友为了学习三角形的原理需要自制三角架;日本,各种手工课亲子活动塞满课程;美国,社团活动什么的,看电影都看够了啊;更不用提瑞士朋友动不动就到阿尔卑斯山滑雪了。虽然我们不必一味学习效仿,可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并不如他们重视素质。哪怕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我们还是没有真正重视过学生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感处理能力,甚至身体协调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们进入社会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青年们在庞大的社会环境下惊慌失措,受伤的不再是“探究”,而是今日的少年、日后的青年。
谁让“探究”受了伤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必将伤害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未来。而从现在开始,重视探究,关注实践,将是“化疗”的第一步。
作者:一考生来源:《语文报·高考版》2014年10月作文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