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的吕蒙以前是一个文盲,只知道冲锋陷阵。在和鲁肃谈过之后,他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懂得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努力抽出空闲的时间来饱读诗文和军事文献。他数年如一日地不懈坚持着。所以,当鲁肃再一次来拜访吕蒙时,交谈中,惊奇地发现吕蒙有了巨大的变化。鲁肃给予他十分高的评价。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些变化为吕蒙以后能当上东吴大都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成功,再一次向我们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事例稍显陈旧,而论证也过于简单。
更加重要的是,善假于物并不等同于照搬照套。清朝的北洋舰队便是一个假于物而失败的例子。虽然大清朝的政府出资购买军舰,培训官兵,打造出了亚洲第一强实力的北洋舰队。但最后,在经历过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之后,这支所谓的“亚洲第一”全军覆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清朝政府只顾照搬照套欧洲人的做法,而没有与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相结合。生搬硬套,这就是必然失败的原因。拥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北洋舰队再风光,如果拥有一颗黑暗腐败的心,那历史终究不会让他一直风光下去的。只有取长补短,有选择地假于物才是真正地“善”假于物,方可真正成就君子的品性。论证还应深入,比如假借什么才是最恰当的,深层次探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在我心中,张居正也是一位君子。年轻的他经历了贫苦的农民生活,懂得了百姓的生活不易。所以,他下定了决心,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他上台之后,拨乱反正,选拔人才,减轻赋税,使大明朝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使明朝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他支持戚继光抗倭,使明朝海疆逐渐安稳。他发展经济,使百姓安居乐业。历史不会遗忘他的功绩。可是,我知道,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善假于物,源自他的老师聂豹传授给他的真理哲学。这一事例在论述中心上对观点的照应不周,重点不突出。应主要论述此段最后一句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君子的机会,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像只蝴蝶一样善假于物罢了。如果可以,你也将拥有高尚情操,成为君子中的一员。“吾欲仁,斯仁至矣!”
作者:安徽考生来源:《语文报·高考版》2015年10—11月作文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