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之美,何妨远近?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孩子,无论何时,内心还是会向往大自然的美好。于是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去感知自然。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到底是远还是近呢?其实答案可以是很远,也可以是很近。重要的是我们要选择一个最佳的距离去感受它的美好。

王安石任宰相时,老朋友、大文豪苏轼去拜访他。王安石希望苏轼帮忙改一下“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两句诗。苏轼看后觉得很可笑,明月如何能叫呢?黄犬又怎么卧花心?于是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王安石只是笑笑,一言不发。后来苏轼有机会去游历南方,才在当地了解到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自己把老朋友王安石的诗改错了。这种事放在今天的话,也许就不会这么复杂了。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要在网络上搜索,我们便能全面地了解各个种类的动植物,不用跋山涉水便能获悉它的概况。如果东坡先生生活在现代,他便能迅速知道皎洁如月的“明月鸟”和飞舞在花蕊间黄色的“黄犬虫”。

然而很多时候,网络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想要更近地去感知自然,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收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我们上路了。我们在旅途中肆意感受自然的高深莫测,抬头能看到天光云影、奇鸟珍禽,低头能看到落英缤纷,远处还有奇山异石,碧波荡漾。李白面对天门山瀑布,发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叹;王维远行塞外,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李商隐登上乐游原,道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真谛。大自然是那么的瑰丽奇妙,是那般充满玄奥,我们若不近距离地去感受,岂不可惜?

还有诗人陶渊明,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别人问他为何,他回答说“心远地自偏”。原来,感知自然还可以是在心里,那又有何距离的束缚呢?

有时候,只有亲身下河才知深浅,亲口尝梨才知酸甜;有时候,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惑;有时候,要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无论远近,只要感受到自然的各种美,便足矣!

作者:广东考生来源:《语文报·高考版》2015年10—11月作文专号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