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已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战争一向都与人类的历史相伴相随,作为一个生命来说,人应该好好活着,好好享受生命赐予他的意义,而不是迈向战场,白白牺牲。
有人说:战争是一场发昏的游戏。”我觉得十分有理,为了一部分发昏者的利益,而使得成千上万个无辜的生命失去宝贵的生命,生存的家园,至亲的骨肉。和平,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
2013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加沙的葬礼》获得了年度照片奖。这张照片拍摄在加沙的一个小巷子里,男人们手里抱着被裹尸布包裹着的幼小尸体。孩子的幼小的尸体与男人的愤怒与悲伤相结合,使观赏者内心产生共鸣。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战争.暴力以及边缘群体的摄影和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带给我们的是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因为他们反映的是战争,揭露的是人类生存的困境!
战争与和平到底是什么?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中不止一次地借由皮埃尔,安德烈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其中最经典镜头莫过于在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情节,当娜塔莎从车里探出头来,看着匆匆走过的皮埃尔,最后皮埃尔告别时说:“明天,不!再见!再见了!”然后便在车后呆呆地立着,而娜塔莎也一直把头伸出窗外,向渐行渐远的皮埃尔露出微笑。这一段,看似是很平常的告别却穿透了我与广大读者的灵魂,对话平淡,然而却可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的人们依依不舍之情,而皮埃尔的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使我的双眼朦胧了起来,我可以想象也许这一分别,皮埃尔与娜塔莎就再也没有再会之日,战争临近,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知晓。饱经战争之苦的人们在战火中尽力地祈祷着明日的和平,这也许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想要塑造的战争中人们的形象吧。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这样说道:世界人民虽熬过了二战,阻碍和平的绊脚石一个接一个的到来,仍然有不少地方弥漫着战火,和平的甘露并未惠及每个生灵。但是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今天,和平不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千万人的愿望!希望我们能涌双手默默地祈祷,守望象征和平的白鸽,让它们播下橄榄的种子,让青葱的枝叶融入远方那一片硝烟散去后的湛蓝。
作者:童昊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306班 指导老师:辜成艳 联系电话:1398932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