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上的守望

生长在土地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得守望着。守望着子孙,守望着农村精神。

农忙后,进城的农民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的身影出现在每座“雏形”上。一天100块,搬砖、砌墙、扛水泥,从早到晚,从不喊累。因为厚实的长辈告诉过他们:“粮是用血汗换来的”;因为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允许他们喊累。进城的农村人,不去奢侈的酒馆,往往路边摊上两个普通的肉包子便能轻易满足奔波一天的疲惫,甚至吃不下的那半个也要好好的揣在兜里带回家去。因为和粮食一起在那片土地上长大的他们知道种田的辛劳;因为勤俭节约的农村精神容不得浪费一米一粟。

也有些进城的人丢了这份精神,带着雄心抱负出门闯荡到头来空手而归的人大有所在。当面对父母的质问时,一个‘累’字便把在土地上挥汗如雨的辛劳认为理所当然,便可以白白耗费一对父母半辈子的守望。那些人怎么知道一亩田的收入除却支撑他们的挥霍早已所剩无几;他们出门在外的鸡鸭鱼肉都是父母宠无数个牙缝里扣下来;他们又怎会知道父母饭桌上从来都是在平常不过粗茶淡饭,而每一个饭碗常常被解决的汁米不剩;当他们借口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时,父母从来都小心翼翼的不在他面前皱眉叹气,而在每次拿钱给他们后又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在大多数人眼中,农村人本就该吃糠咽菜、衣着破旧;农村人就该举止粗俗,满口乡话;农村人口中的吃口耐劳、勤俭节约也不过是空口白话。其实不然,农村的祖辈和城里的祖辈一样都希望子孙成为人上人,可农村的祖辈给不了桐城市人一样优越的物质条件,唯一能给的是它们沉淀了无数代的精神—农村精神。他们用自己在土地上辛劳一辈子的时间来传授这份这份精神,也用自己的一辈子手腕子孙的生长和那份精神的延续。

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各种资源的分配不均,非但没有打败农村的儿女,反而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成为社会的人才。中国开始关注这份精神;千千万万的农民高淳人开始学习这份精神;伟大的中国梦也向他敞开了怀抱,农村精神在华夏历史上泼了一笔浓墨。

农村精神就静静的站在那片土地上,不矫揉,不造作。它静静地沉默在那片土地上人的怀抱里,不逃离,不厌弃。这片土地上的人用着农村竟声称在时代的长河中,守望着子孙,也守望怀中农村精神的成长。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