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同,存小异

《菜根谭》上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意思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意让别走的过去;在享受甘美滋味时,要分一些给人品尝。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等许多方面都如上述所言:存小异,方能求大同之路。

宽恕待人,求得大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不同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为人处世之道,它的核心是恕,上如下心,如心即将心比心。在日常交往中,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小冲突,这些都在所难免。当这类事情发生时,我们应当学会“退一步”。退一步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忍让,一种胸襟,一种大气,是存小异而求大同。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如此,那么交通摩擦升级事件将会减少,邻里间争端不休的事件也会减少……每个人都将被温柔相待,社会也更加美好。

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人与人之间需要求大同存小异,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此理,要想睦邻友好,就要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存小异。1955年,亚非29个国家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与会各国赞同,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而在当下我国处理睦邻友好关系无不体现这一原则。国与国之间,总会有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我们既要维护好本国利益又要做到不无视他国利益,不然,小则酿成政治冲突,大则造成兵戎相见。这也必将给双方带来灾难,甚至为整个动荡的世界局势更添加了一分不稳定因素。而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核心打造一条促进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之路。

万物共存,天下大同。先秦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很早就开始追寻物我两志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然而随着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许多原本依附于城市而生活的生物被迫压缩生活空间,导致数量锐减。北京的雨燕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它们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城楼,庙宇,古塔等渐渐消失,而人们为防止鸟粪腐蚀建筑所安装的防雀网更使它们无家可归。北京雨燕的濒临消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大自然中的万物与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其阻碍人类拓展发展空间而选择无视它们的生存空间,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去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在发展中谋求一条与万物共生共荣的大同之路。

求大同存小异,不仅仅是为人处事的人生准则,更是人类与社会、自然、及至整个世界谋求和谐发展繁荣共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

前郭县第五中学高三 15班 李诗秀

指导教师:刘万春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