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待路漫长,痴心留他乡 ——之光头强考察记
亲爱的光头强: 光头强,在洞洞村三年的考察快结束了,煤矿的选址地考察得怎么样啦?当地人的思想转变得怎么样啦?洞洞村下面有大量矿产,可是一块大肥肉呢!自从森林管理严格起来,伐木业就不景气了。唉……这次公司的成功转型就全靠你啦! 疼爱员工的李老板读罢,光头强轻掩手中的信纸,空洞的瞳孔逐渐凝出一束光,注视着桌角的日历和窗外的树。该如何下笔?光头强摸摸头。墙上的钟转了好久,终于,他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写道:亲爱的李老板:当地人很是顽固。三年前,伐木业市场大跌。紧急关头,我被委以重任感谢李老板赏识。我刚到这偏僻山村时。这里水电不通,与世隔绝,通往山外的仅是一条凭人力踩出来的小径。虽说这里的人也想脱贫致富,但耕耘劳作的生活他们也过得十分惬意。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带着疑惑,我在洞洞村住了下来。我一直牢记着劝说民众与选址建矿的任务。最初,我挨家挨户地劝说,但村民对此似乎不感兴趣。虽然这里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出于对走出大山的渴望,却也十分重视教育。村里也出过几个大学生。另一方面,我也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中拼凑出了隔山树洞村的悲惨经历——开发兴盛却因环境急剧恶化而被迫终止。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老人虽没念过书,却懂得这个理——路是人走出来的,就像通往大山外的小径,哪怕泥泞崎岖,却有着最原始的人情味。开厂的事不得不暂时搁置,我只能继续考察。李老板认为这里是金银岛,光头强却认为这里是桃源。出于对环境的保护,村民懂得自立自足,与世无争,出于对走出大山的渴望,人们又懂得乐观上进,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这样的生活是光头强在城市所不曾拥有的。虽山珍海味,却要担心食品安全;虽家财万贯,却要争名夺利,浮躁不安;虽灯红酒绿,却不曾有过恬静的思考。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这便是环境所影响的人民,这便是生态的力量,懂得与生态和谐相处而非征服自然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写到这,光头强顿了顿笔,摸摸自己的光头,望向窗外的蓝天,他看见白云如同舞动的精灵在山间跳跃……这几天,我常在思考,洞洞村的“顽固”,何尝不是一种进步。这种与自然共处的生态意识促进年轻一代形成和谐、感恩的思维模式。去年,一批从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官。他们说,生养他们的是父母与自然,他们必将一辈子守护父母与自然。他们见过城市的繁华,却厌倦忙碌、拥挤、浮躁;了解到国家近年来的环保措施,他们深感发展与生态并行的重要性。对于经济的发展,村官们施展拳脚,创概念,引技术,促发展。新型田园经济结合当地的情况,旅游景区的开发也将被提上议程。无论村中的大路小径在未来将如何纵横交错,通往村外的路从来都只有一条。这条路的方向永远都不会改变。生态之路将是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奔跑者,向着一个个新目标拼命奔跑,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迷失方向。而我,不想再迷失了。三年的考察,让我始终无法忘记洞洞村原始的纯粹、美丽。走在田间地头上,总能看见某户人家的绿意翻墙,能用双手触摸毛茸茸的叶子,感受柔柔的深情。老人抚摸麦子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孩子牵着狗在田野上奔跑的美好。一切原始的纯真与未来的祝愿,都像一朵花,开在了我心里最软的角落。写到这,光头强哽咽着,眼角泛着光。他抬头望了一眼窗外的树,又继续埋头。盲目的工业之路不可走,唯有和谐自然的生态之路才是正道。当地旅游业尚未出现领头企业,市场未饱和。若以生态为宣传主题,转型为“绿色公司”,大力发展旅游业,我相信一定会迎来公司的春天!帅气的光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