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谁能?谁敢?谁会?

下面为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70分):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中国人一直讲究文以载道,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承载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江苏近几年作文命题,无论是“好奇心”,还是“品味时尚”,还是“绿色生活”,都在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和谐发展的理念,着眼于人与时代的交融共生,人与生活的水乳交融,人与社会的相依相存层面的思考,今年的“拒绝平庸”也不例外,只是倾向更为显豁鲜明,清楚表达切合时代主旋律,贴近社会主流意识,具有进取情怀的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命题希望正处于青春期成长期的青少年有一种向上的情怀,有一种进取之心,能够积极上进,有所作为,呈现引导考生的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功能。从深层次来看,这一命题是对我们时代和社会中一股求安、求稳、求定思维的反拨,更是对不思进取的“快乐死”现象的抨击,对重建符合特定时代正义的“价值”和“秩序”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它力图打通一条文化路径,为这个时代的公民传播最有意义的最有时代风采也最能让社会充满活力的价值理念与文化思想,因此命题出发点是高尚的、善良的。但是毋庸讳言,命题有主题先行意味,思想根源上有远远落后于时代之嫌,因而引发的争议也较为普遍,有些话语说的颇为刺耳。

撇开意气用事泄愤,撇开先入为主批评,撇开蒙着眼睛论述,为什么拒绝平庸的结果却是诞生了大量的平庸之作,为什么几乎没有任何难度的命题作文最后没有多少人写得精彩惊艳,笔者从阅卷角度对此试作分析,或许能给中学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命题带来一些思考。

一、审题降低难度,就是不要审题?

“几十年的高考作文下来发现,以前的命题中,考生要花很多时间在审题上,即使这样还是会一不留神跑了题,文笔再好作文都不及格,实在很可惜。这两年在作文命题上已有意识地将审题难度降低,不让考生转弯太多。”这是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一席话。

确实如此,近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基本没有为难考生的,就拿今年的《拒绝平庸》来说,似乎更是如此。6月7日那天,命题一亮相,众人惊呼,这样的题要让它跑题也不容易。媒体更是连篇累牍到处放话,“作文审题没有难度”,“今年作文审题难度不大”,“本题审题难度近乎为零”,“作文不会偏题”。

但这种导向的结果,却与阅卷的事实有较大的反差。先看一篇高考作文(为篇幅与方便分析,下面作文均为节选):

平庸是麻痹自己的慢性毒药。接受平庸,自甘平庸的人终将落入市井,与用碌之辈为伍,和麻木之人同流。

拒绝平庸,就是追求卓越。李娜的法网夺冠,就是追求卓越的典型表现。……

拒绝平庸,就是放弃平凡。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是。……

……

拒绝平庸,等同于追求卓越,等同于放弃平凡,这几乎有近四十万考生的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于是名人事例蜂拥而来,许多为人们广为知晓的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又一次集体亮相————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是“拒绝平庸”,屈原不随波逐流是“拒绝平庸”,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拒绝平庸”,鲁迅弃医从文、运笔如刀是“拒绝平庸”……极而言之,每个创造了不凡业绩的人物的背后,都至少有一个“拒绝平庸”的故事。问题在于,这些人物及事迹虽然“经典”,但炒历史冷饭却也是经久不衰的写作上“经典”的平庸之举。

拒绝的是庸,而不是平,这一点提示语中有“不避平凡,不可平庸”这样清楚的说明。认真思考,题目包含一定哲理,必须是有“平庸”“危及”自己,且自己又认识到这种危机,然后表明态度,采取措施,拒绝、摆脱这种危机。有的或许本来平庸,忽然觉醒;有的或许本来优秀,担心下坡;有的或许本是平平淡淡,静中思动,追求新奇与不凡;有的或许已经出类拔萃,仍然志存高远,更上层楼……但显然,追求卓越是拒绝平庸的一种可能,绝不可认为,拒绝平庸就是追求卓越,这是两码事,拒绝平庸的结果不一定非要追求卓越。当大量考生率尔操觚,以为抓来大量名人便是击中靶心,殊不知却落在五环六环,甚至脱靶,审题的“偏”与“浅”直接导致写作走向了平庸,这也是这次作文为什么普遍是平庸之作的一个原因。

命题作文还是有审题要求,还是有陷阱设置,还是有难度系数的,类似上文之病源于考生审题马虎,提笔就写,或因时间紧,没认真理解,或因心里紧张,未加省察。从这次高考阅卷情形来看,即便审题难度越来越小的今天,必要的审题依然是需要的,这是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一把标尺。何况审题准确,立意精当,是作文的“生命线”。试图淡化审题和忽视审题的做法完全无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是错误的,在高考中更是误人子弟的一种导向,让作文摆脱这种情形的唯一方式是平时作文训练中强化审题意识,逐字逐句、慢条斯理地审清题中之言,不必急于求成,惟求准,惟求切,惟求新。

二、选材走出小处,就是放弃小处?

命题者的引导意图是非常清晰的,即把不平庸、拒绝平庸当作进取心、积极上进等词的同义词,用两个名人的话很能体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于是拒绝平庸,就是追求卓越,就是要像那些伟大人物一般,志向高远,境界非凡,于是写作中出现大量的套话、空话、大话,这样的学生数量犹如潮水奔腾,大量、普遍,触目皆是,他们貌似都能说一些大道理,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实际立意或主旨总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不作深入开掘,表现了写作能力的低下和思维水平的浅俗。这种文章,“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论短长”,没有自己的真体验、真感受、真功夫,实际属于典型的“无根”、“无我”、“无魂”文章。

当大量的卓越、“大我”、伟岸、高远粉墨登场之时,势必挤压了“小我”“小处”的生存空间,势必没有了平凡,势必抛弃了具体,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便成为一句空话。“小处”的眼界虽然是一道狭隘的门缝,但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真实、美丽、动人、迥异的风景。更主要的是,“小处”的出现,是灵魂给我们设置的一道道障碍,让我们从中学习和体悟一些功课。莎士比亚说:“没有所谓的好或坏,而是我们对它的想法造成了好坏。”“小我”“小处”中没有好,也没有坏,但却有真。拒绝平庸,如果真的拒绝了“小我”“小处”,作文反而真的走向了平庸。如:

小时候,我觉得我能够拯救全世界,而如今日益平庸的我悲哀地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生活在我的身后开怀大笑,我却无可奈何。周围的同学太优秀,显得我益发一无是处。于是,渐渐地,我习惯用平庸来定义自己。

……

轻轻抬眼,身边的树下还有几丝苔藓,或许,那才是真正的平原。而眼前这几丛苔藓,或许它也曾经平庸过,但它没有安于平庸,而是静静地积蓄力量,绽放出只属于自己的辉煌。那些细小的白花,或许不显眼,却总会有人注意到它们,仿佛禅宗拈花一笑时的心有灵犀。

原来一直以来,我都将头仰得太高,而忘了匍匐的美丽,因而也失去了拒绝平庸的勇气。不若像那丛苔藓花,即使周围强者如云,也能有自己的努力和坚守。于是,兀自芬芳,兀自美丽,它从不安于平庸。

从今以后,不再将平庸作为自己的定义。拒绝平庸后才会发现,成功一直在那里,微笑着等着我转过身来。

此文作者借事传情,托物言志,以一次旅游中的偶然所见激发自己不甘平庸的情怀,可谓见微知著,独具别眼。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没因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文章细细描摹,在比照映衬中,歌而颂之。这种着眼“小处”,以“我”为视角,目光所及,思索所到,情之所系,笔之所至,自然是亲近的,熟悉的,喜欢的,也往往是生活的,真实的,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谁能说在考试时不能进入情境?谁又会说应试时没有话说?谁又会说文章不能写好写动人?

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正如“一滴露珠,映照在太阳光里,也呈现无限多样的色彩”(马克思),而“小处”正是展现了一种独特性,经历有别于常人,状态有别于别人,感受有别于凡人。即便是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也会因“小处”而显示迥然有异的风采,因此,“小处”的沉思、“小处”的描述、“小处”的论述,不仅是反映现实、记录生活、照见历史的绝佳角度,更能让写作变得自由活泼,轻松自如,从而出现“我手写我口”的真情真心真实之作,达到以小见大、窥斑见豹的艺术效果。

三、鼓励自由表达,就是随意表达?

高考作文命题,限制与开放始终是一对矛盾,不开放,难以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创作,考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不限制,则宿构、套作、抄袭泛滥成灾,有失选拔的公正公平。协调两者关系,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是命题者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然而,“拒绝平庸”却丢失了两者的平衡点,它命题旗帜鲜明,立意空间狭窄,那种“我平庸,我快乐”的思想不可取,所能闪展腾挪的只能是怎么拒绝,怎样拒绝,用什么方式拒绝等技巧性的东西。换句话说,此命题与《新课程标准》的说法存在较大的落差,也与先贤倡导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背道而驰。

当命题在思想内涵方面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理念变成了纯粹的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即怎样表达也就是艺术技巧的追求此时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

当然,“论证”的方式应该是多形式,千姿百态;“论证”过程应该是多样化,仪态万方。“论证”可实可虚,可叙可议;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可身边说起,远至天涯;可一物而起,抽丝剥茧;……阅卷的总体印象是,平庸之作,浅薄之文,庸常之章,车载斗量,恒河沙数。很多考生没有着眼于如何“作”文,如何“论证”,而只想到作“文”,尽快交差。如:

“今天你抢盐了吗?”当这一句颇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被疯狂转载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叩问自己,是什么造就了如此没有鉴识能力的大众?……

拒绝平庸,需要社会的约束。当打工皇帝唐俊堂而皇之地说出了那段“如果你能成功骗到了所有人,他也是成功的”的言论,就意味着来自于社会的约束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我,所处的班级似一个爱的港湾,每一个兄弟姐妹在这里成长,每一个人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教会我成长,告诉我坚强与勇敢。我考试出现大滑坡,同座拿起我的试卷,敲着我的脑袋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下次不能改改吗?”随即,又拿起一张纸帮我把错题记下,再一遍一遍地解说,每当这时,心理的暖意油然而生。就是这样,同学们帮我拒绝平庸,走出了平庸。……

我坚信,我以后的人生之路定会绽放生命的华彩,抒写自己的人生。我坚信,平凡也能造就伟大,但我拒绝平庸。我坚信,只要坚守就不会平庸一生,不会碌碌无为一生。

这是一篇文章的节选,但是一叶知秋,自由表达变成了随意表达,丝毫不考虑文体、思路、结构、逻辑等基本东西,文体错乱,思路凌乱,结构混乱,逻辑杂乱。不要以为这是笔者的有意选择,每一个身在现场的阅卷老师都会有切身感受,这是一支浩浩荡荡令人瞠目结舌的集团军,全省作文均分只有46分更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一点。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需要逻辑合理,表达得当,所谓自由表达还是有艺术技巧的讲究,并非无技巧、不要技巧,而是艺术技巧臻于炉火纯青的标志,意到笔随,情随笔转,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有独特的思路演变,有深刻的思想表达,有与众不同的结构,有惊艳靓丽的语言,与随意、散漫、杂乱不可相提并论。

有人以散文化写作作为借口,这也是近年来不少考生获得高分的捷径,散文的特性决定了它随意开放,可以灵活自如地表现人们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但它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无形中滋长了写作情绪浮躁、内容空泛,没有集中明确的主旨要准,没有一以贯之的行文思路,没有鲜明严格的文体意识。不少同学的写作现实如上文所示,这哪里是散文化,分明是垃圾堆。

一道优秀的作文题应该与新课改理念吻合,体现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体悟社会、思考现实,激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减少对学生思想的束缚,为考生思考提供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为作文教学园地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为中学作文教学指出一条康庄大道。

从这一点说,拒绝平庸,有近五十万考生步调一致平庸作答,形成了大家集体向平庸致敬的尴尬局面,这一阅卷事实已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挫伤,并对语文在中学各科中不断被边缘化雪上加霜,由此也证明了此题的平庸与命题者思想的落伍,值得曾经出过《品味时尚》的命题者的深思。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