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滇池情
我是个傈僳族女孩儿,我的老家在风景优美的云南。可是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从来没回去过。寒假,终于有幸随同父母回到了想念已久的老家。这次南行,我不仅饱览了那么多让人心旷神怡的南国风光,还结识了许许多多热情大方的老乡,此情此景让我终生难忘。
滇池好风光
来到昆明的第一印象是处处像春天,此时北方正是大雪纷飞的隆冬,这里却阳光和煦,春意盎然。在火车上就听到热情的老乡介绍,昆明此时最美的景色是翠湖的红嘴鸥和金殿的茶花展,而西山龙门是最著名的游览区。
怀着敬仰的心情,我爬上了西山,站在龙门上,我眺望500里滇池,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难怪明朝的杨慎有这样的名句:“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漾银河通。平吞万里像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一座座青翠的山顶飘浮着白云,分别点缀在云天之外。清晨,弥漫的雨雾也缭绕着湖边的树木,迷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站在高耸入云的陡峭龙门上眺望滇池,真可谓:“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我真赞叹大自然这神奇的魅力。
每年冬天,昆明都要来一批“尊贵的客人”,那就是北方飞来的红嘴鸥。走在翠湖公园里,湖上、长廊顶上到处有它们的足迹。游客拿着饼干等食物扔到湖面上,便招引来了许多红嘴鸥。我也拿一个面包喂它们,刚一扔出去,一只机灵鬼便接了去,扇动的翅膀溅了我一脸水。如果你问“为什么红嘴鸥要飞到昆明来”,昆明人肯定会自豪地说:“因为昆明美呗!”
大理风情
傈僳族聚居大理,拥有57万人口,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傈僳族的孩子,我却从小就生活在北方。我的老家在大理市宾川县炼洞乡甸头村。一踏上通向家乡的山间小路,看着两旁绿油油的庄稼、黄灿灿的花,还有潺潺的小河,就感到了一种亲切感,这里虽没有昆明的繁华,却透着那么一种安详与慈爱。
听老乡说,今天是赶街日,怪不得看见披挂民族服饰的男女老少不是赶着马,就是背着包,喜气洋洋地向城里走去。那湛蓝的天边,飘浮着白云,阳光洒在欢乐的赶街的行列中。在路上,我第一次看见了穿傈僳族衣服的人,妇女的头上个个裹着厚厚的黑色的圆形盘头,听说有一丈多长呢;上身穿粉红色镶绿边的便服小褂,下身为蓝色的麻布裙,腰中围着厚厚的缠带,虽说有些麻烦,但还是满漂亮的。
终于到了大爷家,这里人都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待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近几年来生活改善的情况:家家安上了电灯,新房比比皆是,一些家用电器也在这里安了家。
晚上,又来了许多亲戚,他们要打跳,向我们表示欢迎,我高兴极了。早就听说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今天可以一饱眼福了。人来齐后,在院里,点起一堆篝火,一个拿笛子的小伙子吹起悠扬的曲子,同时欢快地跳了起来。周围的人们围成一圈,手拉手和着节拍也跳起来。不分老少,跳得都是那么欢快,那么热烈。姑娘们穿着的大裙子左右摇摆,飘逸极了。淘气的小表妹把我也拉进了舞圈,这舞步很好学,只一会儿,我也跳得非常熟了。
嫂子向妈妈夸奖说:“真不愧是傈僳家闺女,心巧得很,一学就会。”
跳累了,主人家便把沏好的茶水端给客人们喝,一切都是那么随和。稍休息会儿,又跳起来。
《走路调》是比较缓和的舞步,中间有山歌伴唱,让会唱的表姐们一唱,好听极了。其中的歌词也是非常合口的,如:“菜籽花,菜籽妹,你是哪家的小红花?”“月亮出来是十四五,姊妹团圆今晚上。”
歌词是那么朴实,却又那么深情。我被这些纯朴人们的激情感染了,跳得更起劲。直到深夜,人们才相继离去。
回想起南行的所见所闻,至今历历在目。
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踏上归途,伴着那最后的一望,我心里默念着:“再见,大理!再见,昆明!我会再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