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个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所鄙视的“同”字与“和”字一样,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客观状态,我认为这两种状态无关优劣。历史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和”,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同”。“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国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关于“同”的思想运用是秦朝的“三同”变革——“书同文”“制同衡”“车同轨”,它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统一的根基,其历史功绩不可抹杀。
近代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国民党人和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志同道合,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一起投身北伐战争,他们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也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代伟人。这是“同”的思想在近代最伟大的实践。
现代经济发展更是展现了“同”的无穷魅力。各项“产品标准”的制订,各项统一规则的设立,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流通范围更加扩大,交流合作更加便捷,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取得“标准”制订权的人,也是公认技术最先进的人。
现代生活中“同”的美丽身影无处不在。在国庆节阅兵仪式上,当身着统一服装迈着统一步伐前进的人民军队走过时,你一定会感受到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这就是“同”的力量美。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千名演员头戴相同的活字印刷道具演绎“和”字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这就是“同”的气势美。当悠扬的音乐飘在“鸟巢”上空时,你不一定会赞美曲作者对不同音符的神奇运用,但你一定要明白这些不同音符都是按同一种韵律运行的,这就是“同”展现出的美。
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离不开“同”的。行走在大街上,很多服装上印着同一图案,那是商标。它是生产者的骄傲,也是消费者的信任。每个城市道路上也用的是相同的交通标识,那是交通秩序的基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由此看来,只讲“和”而不讲“同”是思维的极端,再以此来区分什么“君子”“小人”就大错特错。
允许各种差异的存在,和平共处,相辅相成,达到“和”的状态,这是人们的共同愿望。既然有差异就会有竞争,竞争迟早会分出胜负。负者出局,这是竞争的自然规则。
世界上有的东西永远不会“同”,有的东西又必然会走向“同”。关键是我们对这些事物要做好分类,不会“同”的东西,我们必须以“和”待之;可以“同”的东西,我们就要积极运用“同”的思维,抢抓机遇快速发展,争取“标准制订权”。千万不要被以“和”与“同”区分君子、小人的僵化思维模式束缚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