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 ---读《傅雷家书》有感。

大树

——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这本书我在初中时就已读过了,但也只是读了,了解了个大概,对于其中醇厚的蕴味,并未多深究,因此并未有多大的触怀。

阵阵书香扑鼻而来,当我再次打开它时,感觉却已截然不同。作为一名离家求学的学子,对家的思念如同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每当翘首以盼,“千里共婵娟”之时,手中的《傅雷家书》越发地沉了。书信的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思念和疼爱。我想,漂泊外在的傅聪读信时心头也定是暖烘烘的。

在父亲的角度上,信纸上往日严肃的父亲却已褪去了这层严肃的外衣。未了解傅雷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个慈祥温和的父亲。

没有昔日的训斥与严肃,每个字词,每段话语,只有身为过来人的父亲对自己在外漂泊的儿子的无限思念和担忧。我读的第一封书信便是1954年的车站送行。“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从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等话语让我的内心深受震撼!无法想象一位昔日严肃的父亲,也会放下身为父亲的面子,将自己年轻时对儿子要求严苛如今心头的这份悔恨直白的表述出来,还有对儿子的思念虽未直接写出思念二字,却更来的强烈,感人!正应了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生活方面,傅雷也总会事无巨细地叮嘱儿子。例如,去别人家做客时衣服要放在哪,怎么放;走路时不到把手插进裤兜;长时间收不到儿子的信时,便会叮嘱儿子往家写信等诸如此类的细小琐事。每每总会让人眼前氤氲一片。

这本家书中,还有37篇是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女士所写的。虽然篇数不是很多,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个母亲对身在异乡的儿子的牵挂。她所写的较多是询问儿子的日常生活状况,但也有一些是教导篇。其中另我记忆犹新的是1954年七月十五日所写的一封教导儿子生活情感的信。她并不像普通家长一样纵容或指责,而是站在一位母亲和女人的角度上,讲述自己与丈夫的情感生活,从而现身说法,告诉儿子不要滥用情感,专心学习,正确对待感情。只言片语中,就足以看出她的温柔,慈祥,以及身为家长的开明。

而站在朋友的角度上,父子二人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等方面畅谈,音乐,画作,诗词歌赋,无不是他们交流的对象。并未因为为年龄而产生隔阂或代沟,且成为了彼此难得的知己。

读完这本书时,感觉时间倏忽而逝。我的心情也由一开始的激动到最后的沉默。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是傅雷夫妇的遗书,写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不禁为像他们这样的人感到惋惜,心情甚是沉痛。而他们并未过多诉说自己的冤屈与痛苦,只是向亲人的交代了身后事。

却让人不禁悄然泪下。这需要怎样的胸怀才能做到面临死亡是如此的从容,淡定!

古人常说,见字如见人。一封封薄薄的家书让在外漂泊的游子心头不由得多了一份慰藉。而《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一份慰藉,更是一篇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展示了醇厚的傅氏家风!

父母就如一棵大树一般,将自己积蓄的营养慢慢贮存。为我们留下了一片绿荫,让我们生长。待秋日来临之时,通过落叶将自己的经验留给了自己的孩子。这一封封家书,宛如一片片的落叶飘过海洋,传递到子女的身边,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

而傅雷通过一封封家书,在排遣自身对子女牵挂之时,更是想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通过这本《傅雷家书》,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没有很高的文凭,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然尽管时代总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的那份爱永远随是最真挚的。他们虽不会是常给我写信,却总是叮嘱我这要常往家里打电话;不管我要买的什么书,多贵,他们总会毫不犹豫的给我钱;总会给我宽裕的生活费,让我在学校能够安心读书;总会每周回家做我爱吃的饭菜;每个周末都不忍心叫醒疲惫的我……

有时候有些人,看似已经走远。却从未离开。也许天下间的父母也都是这样的,不管子女多大,心里还是会牵挂着。

汤显祖在《牡丹亭》琴中说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不知对父母的依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每每孤单的时候,他们的音容面貌总会氤氲眼前。

一张张泛黄的书信,紧系着的是一颗牵挂的心。《傅雷家书》不仅让我体会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更让我懂得了感恩---默默作为大树陪伴着我们的他们!

趁时光未老,趁他们还年轻,让我们珍惜陪伴在身边的大树吧!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