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生命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他说,情最重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者。”他说,义最重要。然而,我却认为生命到底还是最重要的。

生命因死亡的恐惧才显得更加重要。《荷马史诗》中描述到“所有希腊英雄都有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望的憎恶。”

生命的诞生在生命科学里也是在在一切无机条件中,诞生了可以合成有机物的物质。所以说,生命重要。

然而,从小学五年级学生直至大学四年级毕业生自杀的新闻却总屡见不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且不说学生自己的问题,先看外界环境的问题。面对死亡,难道他们没有像《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一样踌躇吗?对,问题的原因就是书。从小到大中国学生念的书里就从没出现过对死亡的畏惧和憎恶。我们看到了《窦娥冤》中冤死的窦娥,看到了放养英勇献身的王二小……我们没有对死亡的害怕,死亡或许是大快人心的,潇洒的,甚至,美好的。可死亡真的美好吗?乔布斯被查出胰腺癌后每天都会担心死亡的号角召唤他。没有谁会甘愿死去,死亡意味着对生命一种终结,所以我们才更敬畏生命。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都要把死亡写得那么伟大?究其根本,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更核心的问题,我国其实是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问题不在爱国,而在于爱国在国人眼里的极致就是送命。只有把个人看得无限小,国家看得无限大才叫爱国。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可以为国捐躯的英雄好汉式人物出现在课本里。

《太平经》里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试问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又如何去爱国呢?一个连什么都没有珍视的国家,何来重生?

古代追求“长生不老”,或许迷信,但都起码体现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可我们却看到今天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正踏上一条没有生命的爱国大道。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