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的诗句,某学长在班里朗诵时,我便想了起来。
这次的旅行,不得不说,很有意义。青春,是从一次旅行开始的,我的青春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
大部分的行程是在北京进行的。北京,怎么说呢?中国首都、祖国心脏、经济文化中心,似乎都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敬畏。毕竟第一次进京,感觉走在路上随时都会跳出来一个操着一口流利英文的清洁大妈;要是站在中关村里,感觉满大街都是多得快溢出来的高手精英;站在搜狐总部楼下,我更是感觉到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似乎自己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很渺小,很多余,而且毫无立足之地。这便是我来北京的第一感觉。
不过,这种情况在见到了北京的小商贩后就缓和了很多。商店里卖的饮品价格高到实在不敢恭维,后来颐和园出来后遇见了一瓶矿泉水只卖一块的商贩,就有同学奔了过去。“难得遇见跟咱榆林一样价的水,不买太亏了。”嗯,的确。可是为什么其它地方的东西一家比一家贵,我感受到了所谓的贵气逼人,“洛阳纸贵”呐!
事实上,我来旅行的主要目的是清华北大,可惜很不凑巧,我们没那个进去观摩的机会,倒是去了清华的科技园区。带队的学姐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介绍,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铜像,两头正在角斗的牛。好像在哪见过,我也顾不得听学姐介绍啥内涵了,仔细地翻了一遍大脑里所有关于牛的信息。嗯,是小学课文《画家与牧童》里描述的那幅画。可牧童不是说画家画错了吗?为什么这铜像还没改过来呢?我犹豫了片刻,就去“刁难”学姐了。
“虽然这画是画错了,可正是因为它的错误,让它成为了经典。既然是经典,那也就没那个必要去讨论对错了。”
“哦……”
我后来回到家,看到了一句话,“Alieisalie,nomatterhowancientitis;atruthisatruth,thoughiswasbornyesterday.”(谎言就是谎言,不论它多么古老;真理就是真理,纵然它昨天才诞生。)我又想起了铜像和那个学姐,我当时就那么莫明其妙地被说服了。我到底在干嘛?不过愤怒归愤怒,这也不该全怪那个学姐。
再后来,我们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遇到了一大拨随团游玩的外国人,没错,然后几个同学就凑了过去,他们就开始交谈了。先开始是几个,十几个,到后来成了几十个。我一直凑在最前面听那个大胆的同学用蹩脚的英语语无伦次地交流着,我没张口原因就是我一旦开了口恐怕连一个正常单词都想不起来了,不过好在对方并不介意,他介绍说自己来自纽约之类的,再后来就演变成了闹哄哄的集体合影。不得不说,白人挺适合扮鬼脸的。临分别之前,对方还热情地用汉语告了别。我们用英语,他们用汉语,而且似乎效果不错。
最后的行程安排在了北戴河。其实我们这次旅行的重点应该是故宫、长城之类的中国元素较多的地方,可惜说实话,我目前仅仅记得这些。北戴河不大,但纪念品之类的东西却不少。下车前,导游十分善良地告诉我们这里的经济发展全靠政府,所以少买那些宰游客的纪念品,还特地嘱咐我们不要外传。也不知道对于我把这事写进作文里,她会有啥看法。
我们来到北戴河海边时,天灰蒙蒙的,天水界限并不那么明显。海风里夹杂着些许鱼腥味(也许只是我想到的,但这也够了),海浪击石,卷起千堆雪;我们上了游轮,船便开了,在海面上摇摆船身。我所在的那层,书法家赵画挥毫泼墨,颇有大将之气魄,和那苍茫大海相互呼应(尽管他的字并未拍卖出去)。
到了傍晚,我们便聚在海边准备着篝火晚会。可能是因为那天湿度太大,篝火并未如期成功燃起,但我想我一定不会忘记那天八十多人围成圆圈边跳边唱《小苹果》时的美好场景。面向大海,身后是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头顶是深蓝色的夜空,而前面是如未来般辽阔的大海。
面向未来,同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