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尘封的记忆如泉涌似漫出,只因某一天,有人跟我说,他是谁。这就如同一个缺口,回忆开始了倒带。那时,我才发现,原来记忆成了没有烦恼的忘忧石,我舔舔不痒,打打也不痛。
林徽因的《记忆》里写到: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夜,带着一天的星/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的展开/野荷的香馥,每一瓣静处的月明。
小乡村里孩子的童年,不似探险家那般需要勇气俱佳,我们只需要一颗爱玩的心,所以那时的世界满脑子都是游荡。整日里,东家窜窜,西家躲躲,一帮小伙伴没有顾忌地到处嬉闹。其实不然,要说没有顾忌,却也还是有的,我们最怕的便是父母严肃的脸,因为我们总会闯祸。昨天是踏了别人家的菜园子,仿似狂风过境,一片凌乱。今天是不懂情爱的我们,为了心中所谓的爱,与别人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然而明天就应该是,天早已大黑了,我却还没回到家,父母挨家挨户地找,最后等待我的肯定是一顿鞭子的凌虐。
小时候的我,家里穷苦,很少有零花钱,或者可以说是不敢有这个概念,也不敢想钱为何物,为什么我可以用它,换来我心心念念的小零食。每次看到那些个小伙伴向我炫耀他们漂亮的新衣服,大方地拿吃的来给我,我就会心里很不爽,忿忿不平。那时的我总会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像别人家的爸妈一样,去深圳打工,那样每次回来就可以给我买新衣服,买好多好多好吃的零食。我不喜欢他们每天守着家里的几亩地,因为我怕他们太累。农忙时,总是和奶奶吃过晚饭就搬两张小凳子在家门口,一边听着奶奶给我讲她那个年代的故事,一边等我的爸妈回来。那时的我从来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听到的故事都是在树荫下乘凉来的,而我的故事,都是在家门口等父母时听来的。
等我长大,背景离乡地远在外地读书,我才发现,原来我有一个温暖的家,虽不富裕,却足以温饱。我不再羡慕别人的好家境,也从不再嫌弃我们贫苦的家,虽不富丽堂皇,但总是干净整洁。我不再问父母当初为何没有外出去大城市打工,因为我开始明白了,为人父母哪个不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美无缺的童年,而童年最不能缺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每次夜里对着星星,我总喜欢幻想自己的以后:写字,作画,唱戏。一茶,一粥,一菜。一个黄昏,一个早晨。简明扼要,不怕重复。
这世界,繁华万万千千,我怕,没有我的偏安一隅,哪怕,记忆早已成了我的忘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