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在哪?
何为有意义的劳动与创造?
刚开始我并不能理解作者出世般不食人间烟火的态度,对这本书敬而远之,它始终静卧在我的书架上,落了灰。封面上的四个大字,总让我产生这样的联想:湖边上,一位哲人,或是隐士,静静地凝视着平静的湖面,思考着。
梭罗所处的是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都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劳碌,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劳碌的人被生活人为的烦恼和过于沉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功夫闲情过真正自己想要的生活,如同冰冷的机器一般,机械地过着日子。
梭罗亲身验证了,人的必需品其实很少很少:一套手工的衣服、一个自行搭建的小木屋、三张凳子、一把斧头、一个锅、一个碗、一个勺、几本书、一些种子、一把锄头,仅此而已。人需要的少,为之付出的就少。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他自己所谓的“必需品”忙碌,这些挣来的必需品被挥霍,或是静静的躺在那里自行消亡,原来发现“必需品”一点也不必需,一切忙碌皆是徒劳。在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里,他只需要刀、斧子、铲子、手推车、手推车以及几本享用的书。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他自己耕种捕鱼,看着太阳升起落下,四季更替,如此简朴的生活,与城市中终日忙碌的人相比,贫穷却不卑微,甚至在精神上要富裕得多。与他们相比,梭罗活得更像一个人,而不是冰冷的机器,过的生活更像真正的生活。
想起武陵渔人所发现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安宁、自由平等的生活成为理想社会的缩影。没有喧嚣和纷扰,自然与人和乐相处。而梭罗不也正是寻到了自己所归属的桃源,像极了古人的归隐,与大自然和万事万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到林中居住,因为他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亡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梭罗有可以享用的书籍,有自己志趣相投的好友,有所爱的大自然。就像气球一样,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因为膨胀起来,此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最终他离开了瓦尔登湖,因为桃源已然存于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