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体验。然而,据11月21日《宝安日报》报道,一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一次他在公交车上看书,却发现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他们或是稀罕这种阅读行为,或是觉得这样很做作,这让他觉得自己很“另类”。
这当然只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个人遭遇,但这样的细节维系着一个愈来愈清晰的事实,那就是电子阅读确实日益对传统纸质阅读构成了挤压。今年5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
电子阅读技术来源于发达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到的对阅读习惯的冲击似乎比人家更为激烈?为什么电子阅读在我们这里更容易攻城掠地?诚然,电子书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比如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但这样的优势往往同时也造就了它的劣势。习惯于便利的超级链接,却常常打断了深入细致的思考;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却往往纵容了思想层面的惰性。这种阅读碎片化、思维平面化的倾向,值得警觉。最近,一篇关于日本如何成为“读报大国”的报道引起了很高关注。报道这样写道:“如今,在日本的街头、公车和地铁中,仍然能够看到拿着报纸阅读的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强迫西方传媒业全面反思经营模式之时,在以科技著称的日本,这种趋势似乎还没有到来。”事实上,世界上发行量突破千万大关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报纸,都在日本。读报和读书一样,都是一种纸质阅读。问题是,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何还能对纸质阅读保持忠诚?报道分析,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报纸不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报纸很看重读者的信任,一些地方报纸在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方面分外用心。另一方面,日本报纸很清楚,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也会让信息变得支离破碎,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这种阅读需求并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此外,日本报纸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大报社还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当教材,以扩大报纸的影响。在这里,也可以将“报纸”置换成“书籍”。如何让更多人养成纸质阅读、经典阅读的习惯,日本报纸的一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也同样是多元的,我们当然无须对电子阅读抱以偏见,但更不能对纸质阅读所面临的窘境无动于衷。美国一著名调查机构去年发布了一个关于美国人阅读习惯的研究报告,结论是电子阅读促进了纸质阅读。我们相信并期待,因热爱读书而更受尊重的深圳,会通过全民阅读进一步让更多深圳人学会亲近纸质阅读,深阅读。原载2013年11月22日《晶报》【点到为止】电子时代,似乎宣告着纸质阅读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刻”。然而在科技更为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地,书籍、报刊的阅读仍是广大民众的一项高雅的喜好。在上述这些地方,国民的人均阅读量、报刊的发行量都要远远大于中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国民的深思。从出版部门来看,我们需要推出优质的纸质读物,保证图书、报刊市场“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从国民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拒绝浮躁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努力克服阅读和思想上的惰性——而这,不仅依赖于我们的家庭,更依赖于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人们调侃的“读图时代”所流行的“浅阅读”,不应当成为我们阅读的主流方式。让我们的国民更加亲近纸质阅读,也让纸质阅读能够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思维品质的提高——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国民都能沿着这一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行。联系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 王淦生邮政编码: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