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礼

礼,应是一种以和为核心的社会契约。,

纵观整个世界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礼文化皆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而礼之一字,更是从商周时代起便作为中华文明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流传下来。

礼究竟是什么?就它的外在表现而言,可以是中国的食不语寝不言,可以是西餐的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可以是毛利人的碰鼻礼……一万种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可以哺育出一万种礼仪形式,但它们的本质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地方——社会规范。

卢梭将理想社会的基础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礼,可谓是人文意义上的社会契约。以周礼为例,所谓的“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都是对当时不同阶层提出的行为要求。这样的要求经由政府确认和推广,成为严格的社会规范,亦是每个加入这一阶层的人默认遵守的契约。打破这种契约的人会受到大家一致的谴责和排斥,并往往遭致削爵贬职的下场。同样地,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传统礼文化的今天,不尊敬长辈、不能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人或者做出其他一些违背礼之要求的行为的人,轻则被舆论唾弃,重则被法律责罚。两厢类比,可以发现,礼一经社会公认,便往往作为法律的基础和外延,而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着广泛而有力的约束。就这一点而言,“礼”确实已经超越了它作为礼仪、礼节的外显形式。

礼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契约。

分析一下各国的礼文化,我们会发现,很多礼节是有些繁琐甚至累赘的。而最初的礼基本上都诞生于各国的贵族统治阶层,因此“繁文缛节”便成了我们抨击旧制度的有力证据之一。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礼仪确实呈现出由简到繁再逐步简化的过程,而时至今日,重大的社交或商业场合仍然对礼仪有着严苛的要求。能够适应并做到这些要求的人,会被公认为有素质、有修养。这样的要求可以说给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束缚,那为什么人们仍然认同它、维护它并以遵守它为荣呢?

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所有生物的本性。如果从这一本性出发,就很容易解释。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契约虽然给每个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但却可以用这有限的限制换取更大的好处。例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是当今世界普遍认同的基本礼节,当我们喉咙痒痛或者内急的时候固然会觉得不方便,但它使更多人免受出门时踩到秽物的困扰。类推到“繁文缛节”上,无论是系领带的方法、正装搭配的讲究、用什么杯子喝什么酒、甚至古代文武官员如何序齿排班、宴会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其实都有对应的一些利益出发点。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传统礼仪成为了国际公约的一部分。这些诞生于不同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礼仪如何走到一起且广为接受呢?显然,它们指向共同的出发点——和。

礼的核心,就是和。

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若想使种族长久地繁衍下去,就需要在个体间和聚落间达成共识,于是“和”便成为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论语》早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阐明了礼与和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以和为基础,建立起约束彼此的社会契约——礼,而在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逐渐靠近,达成了更高程度的共识和认同,这是历史体现出的趋势,也是一切礼文化的意义所在。

礼作为以和为核心的社会契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遵守的。违背了这一原则的礼仪被淘汰了,违背了这一原则的人也被遗弃了。留存下来的,仍将相互磨合,相互修正,以到达礼的出发点:天下之和。

铭记——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