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鲍勃-迪伦写的《答案在风中飘荡》,透露出作者的人生感悟:世事维艰、前程难料,让人无奈而迷茫。
其实,对于未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就是那颠扑不破的真理:要想圆满必须千锤百炼,无论事业的成功还是人性的觉悟,都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
对我而言,奋斗的青春永不言败。刚刚进入赛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生的答案既在风中飘荡,也在心中屹立,犹如成功的门,要坚持推敲,反反复复。
“门”是一个很妙的象征。对中国人而言,门是富有诗意的——“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等,营造了或悲或愁或豪情满怀的独特意境,充满东方韵味。
“门”更是富有哲理的,读懂了“门”就读懂了人生答案。中国人自古对“门”情有独钟——“自立门户”被看作成功标志;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动辄“豪门”“寒门”;处世讲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开方便之门,缄是非之口”;学界艺坛讲究门派、门户,评价某个门生,先要问问“谁谁门下”。佛门稍稍超脱,“门”也充满禅趣,一句“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竟成“推敲”之典故,传说千年。
那么,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答案在风中飘荡了千年,只因各有其妙。我以为两者都有“故事”,引人思考。首先,“僧推月下门”,说明门是虚掩的,或有什么隐私,或太迟了,不想打扰别人,或本来就只有自己,明知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而“僧敲月下门”,说明寺内有人接应,非常默契。想象在郎朗明月之下,宁静的山谷突然传来三两声缓缓的敲门声,多么神秘空灵,何止诗意盎然,岂非生存之乐?
当然,更多的时候,生活中的“门”不是想推就推,想敲就能敲的。从“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豪门有利人争去,门庭若市;陋巷无权客不来,门可罗雀”,到“开门办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沧海桑田,道不尽人间酸甜苦辣。门,成为社会的缩影。无论生在哪个时代,人这一辈子,都要经常同“门”打交道,门既是路径又是答案。而门,虽设而常关,门前门后,冷暖自知,学生也不例外。
中考成功,我拿到重点高中的“敲门砖”。谁知录取后还要分班考。来不及专题应考培训,最终痛失“实验班”,而且没有第二次敲门的机会,哪怕“程门立雪”也枉然。初中班主任安慰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事后也把得失“推敲”了一下:马失前蹄,终究是实力不够,如果侥幸兜底进去,竞赛也吃力,一旦信心丧失,尊严全无。再说,鲤鱼跳龙门,终究要靠自己努力。就教学而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如果自己不下工夫,成功之门的门槛依然很高,不管在什么“班”都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况且,求学路上也不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形。相反,上帝关了这扇门,也要为我打开另一扇窗——“春晓推开北面窗,掠飞乳燕好轻狂。”
智慧的殿堂像“庭院深深深几许”,一道道大门成为重重关卡。如果没有门,人人皆可长驱直入,一马平川,登堂入室的必是平庸之辈。唯有过关斩将者,方可破门而入,半途而废者成为“门外汉”。这像自然界的淘汰法则,留下优秀者传承优秀基因。
对于懦夫,门是障碍,望而生畏;对于勇士,门是目标,催人奋进。像足球场上的射门,那精彩的临门一脚,常常成为经典,而此前的排兵布阵、众志成城、默契配合、严防死守等等,都是不可少的铺垫。但由于过程的艰难,许多人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倒在门外,甚至不知道离“门”仅仅差一级台阶。
何时能进球,没有答案,但很多成功的门其实是虚掩的。有的看似森严,仍从门缝里透出一丝光来,只要你有勇气去推,门会应声而开。这不是侥幸,为了找到这扇门,你已经跋山涉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一路就是诚心修行。
门,千姿百态,无非开合;千叩万击,无非跨越。门,让人生多了一个章法,起承转合间妙趣横生,关键看你如何推敲。“小叩柴扉久不开”,只因功夫未到家,并非答案在风中飘荡。
门本身就是答案,坚定而公平;在风中飘荡的,往往是脆弱的心。作为智者,就是在认清生活的“门道”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胡喜之郎
(318000,浙江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20班,1586866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