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车窗外模糊着的树的虚影慢慢清晰,伴随着公车的一声长鸣,我越过层层叠叠的高楼,终是看到了楼与楼间的几层瓦片,瓦片在稀疏的奶白色烟雾下若隐若现。熟悉向往的场景召唤着我,我只想离老街再近一点,近一点。
下了清晨的早班车,穿梭在行人与车间,耳机里温柔的男声慢慢地被嘈杂的汽车鸣笛声淹没。走到街口,一股成功的喜悦感油然而生,我摘下耳机塞进兜中,街头小贩招揽客人的呼喊声舒服地藏进我的世界。
离我最近的一个摊点正在做着桂花糕,是个不起眼的小铺子,被川流不息的人潮藏匿。做好的几个桂花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安然地卧在有着余热的锅上。店主人似乎不急着招揽生意,她将早就准备好的糯米粉挨个放到锅上,嵌好豆沙和海苔,等到基本成型,再撒上百果。原材料在她手中不停传递,动作娴熟,仿佛刚出生便有了这般技艺。我似是看呆了,在她的铺子前踌躇不定,想走,脚却像粘了泥。她发现了我,做好几个,便停下手中的活,我一抬头,便对上了她的笑眼。眼中丰富地缠绕着无数种情绪:期待,信心,坚定……几句简单的问答,我在耳机线的缠绕中摸出几个硬币,换来了杯子形状的刚出炉的桂花糕。因为我一个人的驻足,人们接二连三地占据了我原先的位置。先前做好的几个依然安然地躺着,但我知道,它们不会再被换走了。
当软糯的豆沙淌进我的舌尖,心也融化了一点,暖意窜了上来。人们与你擦肩而过,他们不是你,但他们有可能会在一瞬间变成你,驻足在街边的一家老店铺,感受着店主人的老手艺和守望着技艺的决心。
果不其然,那家海苔饼店门口又排了巨龙般的长队。几年前这家店上了电视的剪影放了一遍又一遍。这条老街上的海苔饼店绝不是仅此一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但这家店的名声便成了每个人都喜欢的好口味。
天渐渐亮透,人越来越多,慢慢回升的温度和饭店的香气在提醒着我,是正午了。快要走出老街,我重新插上了耳机,一家灰蒙蒙的海苔饼店跳入我的眼球。对这家是有着印象的,因为在街口,上次有过尝试的经历,或许是店主人已经很老的缘故,咸度掌握得不好,本以为不会再买了。但一看到老人小心翼翼地重新摆齐被不留神的行人碰歪的海苔饼,干枯的手无力地伸向摊口,整理着皱了的桌布。海苔饼一直没有卖出去,恐怕也很难卖出去。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拿了一袋。老人反应平淡,却郑重地系紧袋口,拍掉掉出来的碎屑,双手递给我。我双手接过,他颤抖着拿着我给他的纸币,注视着我离开。神情像是虔诚的教徒,但他,也确实虔诚于技艺。
藏在城市中间的老街乍一看与平淡无奇的古建筑没什么两样,但在你慢慢深入,深入时,整条街就像是一片麦田,每个耕田的人都在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田地。有人从他们的田里采摘菜蔬,就是他们传承的见证。这样一代又一代下去,他们重复着守护与希望。而驻足者感受着菜蔬的鲜甜时,汁水柔滑地充溢着你,熟悉的感觉顿时袭上心头,耕田者最真挚的热情,最坚定的信心,也慢慢地充溢着你,不曾离去。
“害怕消失而紧紧抓住的时候,偶尔阻挡低沉不走运的日子,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很顺,好像只有我停下来了。这样真的没关系吗?”温柔的男声重新萦绕,叙说着无尽的哀伤。坐在公车上,我的心里念叨着:当然没有关系,他们看似停下来了,但他们的信念,却一直在长路上,坚持着走下去。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愿意做与他们一样的,守望者。
台州中学高一18班 王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