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巨厦

曾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翻开诗书,手不释卷,灵魂隐逸在书香中暗自欢愉。

曾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偶得佳句,冥思苦想,思想活跃在灵感中欣喜若狂。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人皆知读书好,人们接受着文人读书的倡议同时也倡导着别人,纷纷随大流般的跳进品读经典的狂潮,似乎读书的传统渐渐被重拾。然而,一切不过是玻璃般晶亮而易碎的假象,待浮华散尽,终究是落得个一场空。所谓读书,表面是眼观,实则要走心。那一摞摞的书,多少人心浮气躁的当白纸样的翻完了,便哄骗自己已经“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当今文化的传承,重在培养个人阅读时心清如水的境界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构建出坚不可摧的精神巨厦。现代社会中富有辨识度的思想逐渐消失,愈加标示出守望精神巨厦的重要性。

同样,在我阅读时,也曾因“不愿思考”的麻木侵蚀感到惊恐。身处其外的人躲避不及,身处其中的人又难以觉醒自知。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品读《红楼梦》一事了,我买了此书五年还仍未完整读完一遍,并不是因为不喜爱或懒惰,这其中的牵绊与苦涩,已是深深郁结在心头。初读红楼在五年级,由于开篇晦涩难懂,一个一个的字睁大眼反复看,也终究是形消影散,只得作罢。初中时开始接触了文言文,翻开红楼重读,读到黛玉惨死时心头一震,再也读不下去,便只是反复看前八十回,尽量的去连串故事情节。渐渐的那一个个有血有肉人物便在脑海中丰盈起来,也知道人性远不能仅用善恶去评定。后来无意看文章了解到,红楼人物的结局都写在了开头的判词中。由于我先前阅读时并未发现,当自己亲自看完判词后,除了怀有对曹公深深的敬仰之外,便只剩无限的震惊和悔恨了——我亲手失掉了品读这本书的权力。倘若自己读完红楼能发现这一伏笔,该会有多么深刻的情感体验。而错失了这样的机会再进行阅读,便仿佛让一个吃撑的人品尝山珍海味,美味尚存,只是到头来终究凭添一分饱腻,全无了那灵魂震颤般的兴奋满足。自此之后,我如同是失去了打开这本书的勇气,每当望向束之高阁的它,惋惜与苦涩总是如影随形。

有时会幻想自己生在古时,红楼还没有这么多的解析评注。我能有幸遇到这本书,用一生去细水长流的读,然后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去一点点的靠自己的能力体悟书中所有的惊喜与深意。然而生不逢时,在这样的年代,太多人在阅读前先寻找名家鉴赏,想真正阅读的人也很难不被强加许多先入为主的观点,这恐怕便是“不愿思考”的侵蚀性所在吧。当然这并不是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无益,只是这应当放在吃透整本书后进行,也唯有如此才能遇到真正的知己。呼吁在阅读中独立思考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传统读书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从中获得许多自我探索和理解的趣味。哪怕无法培育出与古人一样至纯的心境,只要怀有虔诚认真的态度,享受阅读,便终能读有所获,凭借独立的思想为中华文明精神巨厦添砖增瓦,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置身书海的每一个人,都能坚守“推”与“敲”之间的执着,用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点亮人生。

山东泰安第一中学 高一 房浩然 电话:13793826726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