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侠情

何谓侠情?侠情并非指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是非,打打杀杀,行所谓的“除暴安良”之事,而是指有能力之人不求回报的去帮助、守护比自己弱小之人的奉献精神。有了它,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客观的说,中华民族需要侠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未来也还会需要。

什么是侠?心中充斥着正义与博爱,并坚定不移的守护是谓侠。吾心之所向即意之所至,吾意之所至即行之所为。这是一种极致的境界。一个人只有在思想和行为上双重高尚,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称作侠。空有思想却不实践只能成为牢骚满腹的愤世嫉俗者。同样,一味蛮干之人也会沦为毫无主见的盲从者。他们至多只能当得起愤青抑或壮士的称呼。

在我们心里,侠应该是血里带风的行者。他们来去如风,嫉恶如仇,每遇见不平之事,都要锄强扶弱,为弱势群体讨还公道。

但事实上,侠不单单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代表着守望,守望正义,守望和平,守望祖国。金庸老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定建立在其为社会所作贡献上。智退千军万马的烛之武,舍身成仁的荆轲,临危受命的阳明先生,他们跨越多个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国家危难之际有着不同的表现,他们获成功,或失败;或勇武,或机智。然人异质同,他们都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当然,心系国家百姓,胸怀正义并非一定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不论是秉董狐直笔的齐国太史,或是助人为乐的雷锋,亦或是嫉恶如仇的任长霞,还是马路上有“勇气”扶起疑似碰瓷儿老人的路人,也都可以称作侠。

侠给人以伟岸的形象,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拥有的“三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慷慨赴死的勇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胆气;坚信自己能保家卫国,治国平天下的豪气。

其实,这种侠情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仗义执言、见义勇为的行为并非只存在于高文化人群之中。仗义每多屠狗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心中。孟子曾言:“达则兼济天下。”在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天下为己任。我认为军事家曹刿之难能可贵就在于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或许我们没有其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能力,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多这样不在其位,却思其政的“闲人”。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侠情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它不再是“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的鲁莽主义,也不会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看似洒脱,实则是漠视生命行为的内在表现。新时期的侠情不仅应继承千年来的守望侠义精神,更应该适应时代要求,转变为一种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守望。

千古的侠情,将由吾辈继承!

不屈的华夏,将由吾辈守望!

中华的辉煌,将由吾辈书写!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