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的春天

碧波东逝,一浪拍着一浪,涤荡千年风霜,青山绵延,一脉承着一脉,道尽历史沧桑。在群山万壑中,闲倚着一座小城,花香鸟语,如三两枝桃花斜在墙角,迎春归来。这便是我的家乡,诗城奉节。

春风吹来竹笛声

学校门口有一家小店,挂着一个小牌,上书三个字:“黄金饼。”春风拂栏,饼香便乘势钻进了鼻孔,若不幸处在下风向,钱包定要瘪下去了。但买饼是一件考验勇气的事,卖饼的大叔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笑起来一脸横肉,一身油烟味,若不是去买饼,估计谁也不想走近。

那是一个桃花盛开的晌午,无所事事的我正在大街上上晃荡,一阵笛声忽然穿过种种嘈杂钻进了我的耳朵。一曲《折杨柳》宛如春风,嘹亮悠远,寻音探访间,蓦然发现这宛如春风的乐声竟然从“黄金饼”店铺翩然而出,驻足探望,吹笛者——竟然是那个“黄金饼”大叔!我惊讶于这样一个被油渍涂满生活的大男人竟能吹得一手好笛,仿佛他自己已化为轻风慢捻柳须。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也没有一位大叔甘于无聊。常与“柴米油盐钱”为伍的“黄金饼大叔”不仅会炸饼,也会吹笛。这一管悠扬动听的横笛,也让油渍涂满生活的“黄金饼大叔”春意盎然。

春天啊,我想,在这座小城里,迎一迎那一眯眯的春光,再嚼着油油的黄金饼,徜徉在春风里,安享着如春风的笛声,回味着春意般的诗城生活,是否算是住进了奉节的春天里呢?

春雨里探书屋

春雨绵绵,总会有人感慨:又是一天失去户外时光。而我才不要坐在窗边长吁短叹,火速邀上几个好友,捎上一段或喜或悲的心情,去探寻诗城内的这个或那个书屋。

最爱去的书屋叫做“长梯”。屋如其名,曲折的长梯即架在屋前,每次去时,都能看到春雨朦胧中梯上抽出三两支小荷,别具风情。

坐在书屋的隔间内,挑一本顺眼书,点一杯芳香四溢的茶,低头捕捉一缕芬芳,在柔和的灯光下细细品读自我。窗外春雨沥沥,清冷幽咽,屋内灯光柔和,暖香沁脾。时光匆匆,就靠在书架旁,做流水下的一颗鹅卵石,任岁月流转,我自岿然,这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春光下跳“竹枝舞”

第一次看到广场舞风格的“竹枝舞”是在去年春天。路旁一株梨树绽放着盎然春意,妈妈拉着我去看什么免费的民族歌舞。我一脸茫然地来到广场,看见暖暖的春光下,大爷大妈们正跳着不知名的舞蹈。“这个就是‘竹枝舞’哟,我们小时候也跳过,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跳”,妈妈对我说。旁边几位阿姨听到了也纷纷向我普及知识:“竹枝舞”本是奉节民间流传的一种舞蹈,但现今会跳的人很少,但愿学的人能渐渐多起来。是啊,县志有载:“《华阳国志》载: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汉高祖平三秦,巴人锐气喜舞,名曰‘竹枝舞’。它的发祥地在夔州(今奉节),经过刘禹锡、白居易等大批文人的发掘、整理,夔州竹枝歌舞大力向前发展,迅速传播到洛阳、长安等地。而竹枝也成为唐教坊曲名,流传至今。”我望向那些跳着“竹枝舞”的大爷大妈们,手握竹枝,“击鼓起舞”“通天拜地”“扬袂睢舞”“摆手踏节”“村姑献花”“喜乐迎神”“踩罡布阵”等曲目环环相扣,踏节、击掌、击腰、小跳、下蹲、仰天、扬袖等动作一丝不苟,一气呵成,难怪叫做“竹枝舞”呢,也难怪刘禹锡在夔州为官时盛赞“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梨花飞舞,落英缤纷。在这春光中,若能有更多的人来跳“竹枝舞”,唱着“竹枝词”,歌舞应和,一定会让奉节的春光更加明媚,更加灿烂。

作者:王垚茹

指导老师:汤传举

来源:《语文报·高一版》2017年3月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