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多么发人深省的叩问,正是这一问,让苏格拉底徘徊于雅典街头,让斯图亚特王朝的灵柩停靠在英帝国角落,让五四的星火燃遍中华大地。一代代人不断叩问――路在何方?这是对未来的疑惑,对归宿的迷茫。一代代人又不断得到自己的答案――路在脚下。

数学领域的进步之路在脚下。一开始,人们由计数与丈量的需要,产生了朴素的算数与几何。当根号二被人们发现后,第一次数学危机爆发了,由此数的领域扩充到了实数。当运动,速度这样的直觉概念被细致研究时,爆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由此产生了极限思想与微积分的方法。千百年前的古埃及人,怎么都不会想到,当初用来丈量计数的数学,已经在逐渐揭示宇宙运行的规律。摆在数学家们面前的,不是什么大趋势,大潮流,仅仅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敢问路在何方?他们没有多考虑,就已经在不断前进,因为,路,就在脚下。 文学领域的创作之路更在脚下。它是探求灵魂的学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浮在半空中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有一句话我认为十分有理――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粘泥土,冒热气的。像陈忠实描摹的关中地区的风云浮沉,肖洛霍夫展现的哥萨克民族的历史变迁。他们知道,路在脚下,必须得实实在在地踩到了,否则会落入庄禅的虚空。 科技领域的发展之路也在脚下。随着互联网的革命。许多人恐慌信息爆炸让我们失去思考能力,这是杞人忧天。科技发展的路就在脚下,为什么不走呢?难不成要停在原地,或是倒退吗?其实,这样的忧虑早就存在。报纸的出现让尼采怒不可遏,认为这是“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若是按照这个逻辑,纸的出现让知识“没有了”竹简的厚重感,“没有了”布帛的珍贵感。印刷术的出现,让知识“没有了”手抄识记的神圣感。我们都应该去抱着竹简读书。这是很荒唐的!你不能因为个别现象而否认科技进步。这是本末倒置的!脚下的路必须走,这是人类的倔强。 由此可见: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有三问三答。这条路是什么样的路?没人知道,因为路在脚下,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才能还原路的全貌;这条路该怎样走?立足现实,平易近人地走,因为路在脚下,不在空中;这条路为什么要走?因为除了发展,人类很难触摸到自己价值所在。 没有人能够一眼望穿,更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每一代人都在走好自己这一步。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铿锵有力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路。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