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追求。
——弗罗斯特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太多的路。站在人生的路口,你又能否拨开层层迷雾,走上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呢?
路的另一个名字原来叫做抉择。
曾经,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有奖智力竞赛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收到的上万份答卷中,著名作家贝尔纳的答案获得金奖。他的回答是: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获奖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太多人都渴求成功,可真正成功的少之又少,这也许与他们的抉择不无关系。“最有价值”的那个目标给人带来的往往不仅是力不从心的重负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更重要的是耗去了一个人能够用来取得成功的宝贵光阴。而一步步地完成“最可能”的目标是对人信心与能力的双重提升,更是实现“最有价值”的目标的必由之路。在人生的长路上,我们应该把握“最可能”,在现实的平地上打牢自己理想大厦的地基,而并非在虚妄的幻想里营造海市蜃楼。
然而,不在虚妄的幻想的死胡同中撞得头破血流并不意味着懦夫对于高远目标的彻底放弃。把握更近的成功是可贵的智慧,而趁青春做追求他人未遇见却切实可行的崭新道路的抉择去取得前程万里是可嘉的勇气。
近百年前,有个湘西青年正面临着抉择,或许刚刚脱下军装的他想过走那条路吧,那条他祖祖辈辈所走过的耕田犁地的路,那条“安稳”却一眼便能望穿未来的路。可是最终,他选择了那条人迹稀少的文学之路。那祖辈未曾经历的生活,那荒草萋萋的幽寂在他的眼中皆是诱人与美丽。即使看不到远方,他的心中也有远方的模样;即使看不见希望,他的手中也有希望的力量,因为,在凤凰至美的自然中,他渴望唱一曲“牧歌”……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仅是小学毕业的他在最穷困的时候经历过什么吧,但我们都知道那坐在“乡土文学之父”宝座之上的沈从文,看到他“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怀着对至善人性的想象与追求,沈从文唱响那美好的“牧歌”——《边城》。他以平生气力颂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终于走上那条成为真正的凤凰的路。
或许现在的你正踽踽独行于茫茫黑暗中,但吞没你的可能不是无边黑夜,只是人生长路上一条再短不过的隧道,而它连接的是晨曦。你所要做的只是抉择出一个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