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糕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热闹的小村庄里度过的。记得那时,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看大人们蒸年糕了。临近年尾,各家各户就忙着蒸年糕。

蒸年糕用的糯米是早就精选好了的。蒸年糕的前几天,大姑娘、小媳妇们便三五成群地挎着沉甸甸的米篮子,到村后的小河里去淘洗。那条小河清澈见底。听村里的老人说,这条河叫玉女河,传说河水是天上的仙女洗脸后泼到人间来的,因此,用这条河里的水淘米,蒸出的年糕又白又香、滑腻可口。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村里蒸出的年糕,其味之美,确实是远近闻名的。河面上笑声不断,淘米溅起的水花在女人们身边跳跃着,鲜白的糯米在她们手中翻浓着。等到各家的米淘得像珍珠般晶莹,没有一点杂质时,她们便嘻嘻哈哈地各自回家去。

当然,要等淘净的米晒干后拿到村口的磨坊磨成粉,蒸年糕的准备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蒸年糕通常是村里十几家在同一地方蒸,地点当然选在人缘最好、最受人敬重的人家里,被选中的人家常常感到十分自豪。

到了蒸年糕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起个大早,背上米粉,带上调料和柴火,早早就赶到蒸糕地点。先到的先蒸,这是无形中传下的规矩。烧火是男人们的事,女人则负责灶台,但中心人物还是那蒸糕师傅。 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添粉,他的每一句话都会使女人们忙得团团转。 每家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糖、红枣、赤豆、莲子、百合、红丝、绿丝......。一股脑儿往笼里倒。她们要把自家的糕打扮得最漂亮。而且,她们坚信,自家的糕是最香最甜的。

实际上,这时最焦急的要数我们这些孩子了,早上特意不吃早饭,此时正吮着手指靠在门框上,馋馋的眼神紧盯着那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即将出笼的年糕,实在是迫不及待了。

“出笼啦”蒸年糕师傅故意拉长了声调,嗓音特别悦耳动听。于是,几个年轻人便将年糕一笼一笼搬下来,倒在早已准备好的席子上。 顿时,浓郁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屋子。但更诱人的还是那年糕的颜色:有纯白色的,有点缀着一粒粒红枣和赤豆的,还有红绿丝镶嵌而成的,色泽诱人,令人垂涎。蒸年糕师傅用细线将大块年糕分成大小不同的几块,然后将其中的一块再分成几个小块分给乡亲们品尝。那新出笼的年糕光洁晶莹、细腻香甜,乡亲们或仔细品尝,或交口称赞,整间屋子都暖融融、甜丝丝的。

孩子们此刻则根本无暇顾及大人们的谈话,虽然烫得眼泪都涌了出来,但还是大块大块地往小嘴巴里塞年糕,一个个腮帮子都鼓鼓的。这几笼糕的风味都尝遍了,小肚子也就快要撑破了......。

如今,生活越来越富裕,而年糕却越蒸越少。为何?老百姓肚子里的脂肪厚实了。 不过年糕还是年年蒸,而且越蒸越考究。

诱人的年糕,令人回味无穷的年糕,曾对你“一见钟情”的我,而今感情真挚如初。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