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竹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王维的一首《竹里馆》。竹,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自古以来,贤士君子们都喜好竹。竹,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得到那么多君子的赞赏呢?我怀着疑问与好奇,走进了泰顺县竹里畲族乡。

下了车,走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首先是常见的毛竹,随后,左手边闪现出了紫竹细长的身躯。凤尾竹高高蓬起的碧叶微微摇动着。奇异的龟甲竹挺立在花坛边……我并不认得这些竹子,只是看那花坛边的石头标明。原本以为竹子就是我们山上随处都有的那些毛竹,从没见过如此奇异的小竹子。真是大开眼界。

我们走进一个名为“竹里馆”的山庄。进了展览处,一阵淡淡木香扑面而来,沁入人心。这里展览的都是竹雕。根据竹子的不同形态来雕刻出不同的人、物。雕刻出的人活灵活现,那些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仿佛真的走入了这个世界,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一个竹制的坛子,上面刻着畲族的图腾——凤凰。竹雕雕刻得很精致,让人忍不住发出感叹:竹文化,真美!

沿着木制楼梯走上二楼,粗略望去,只是一条长长的竹简。细细观赏,才发觉这是一件奇作!这便是雕艺人罗祖华的《五百罗汉图》。据介绍,全图长22米,宽35厘米。540多个人物刻在700余节竹简上。500个罗汉正是其中的主角。500多人各聚一团,有的在树影下乘凉;有的乘云驾雾,挥舞龙杖……近观图卷,不禁惊异万分:这么多的人物,没有半分雷同。大到每群人身后的的背景、身上的衣裳款式,小到每个人的神态,都各不相同。有凝神注视的,有睡意正酣的,有侧身攀谈的……说也说不尽,只顾得痴痴凝望着墙上这艺术品了。此时时间还早,馆中只有我们一家子,但并不觉得冷清,也许就是这《五百罗汉图》给人的感觉吧。除了惊叹外,还有的便是对作者的崇敬之情。这么细的竹工艺,雕刻起来一定很艰难。姑父说,这是罗祖华先生带领他的徒弟花了三年心血才得以完成。竹工艺,是需要以非常平静的心态来做的。

在二楼,还有一些竹雕,也非常精致。左右两旁各放着笔墨纸砚。穿过一道短廊,又看见了一排排竹简。那是《百鸡图》和《五牛图》。《百鸡图》中的鸡,栩栩如生。左侧,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没有鲜丽的颜色,但竹雕中蕴含有那不屈的精神。《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也姿态不一,形象生动,一举一动中都有着亢奋的意念。旁边,还有竹刻的《兰亭序》等名篇,让人目不暇接。

再过去到另外的一楼,就是竹制的用品了。很多农村中至今还存留着这些竹用品。如簸箕、竹篮之类的。还有奶奶那辈穿的草鞋等。竹子的用途真多啊!

出了展览区,我们对竹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迎面而来的清风,引得院内的竹叶沙沙作响。竹,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精神赢来了古代君子的赞赏。竹,不愧是植物中的君子!

该回家了,竹枝微摇,为我们送行。汩汩的溪流声,伴着回去的脚步,响着耳边的是一首悦耳的曲子……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