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天气转凉,向窗外眺望,一座古塔屹立于这江南古城。一切显得那么古色古香,这座城有了这浮屠,古城被装点得更加沧桑宁静。
玩性大发的我拉起爸爸妈妈就直奔兴国园。太阳的光辉是柔和的,淡淡的,撒下一片金辉,暖暖地落在人的身上。来到正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饱经风霜的古木。右手一边的一棵,虽然经历了岁月无情的刀痕,一半早已枯死,而另一半却郁郁葱葱,为世人展示一抹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棵,刚劲盘曲的枝干透出一股柔中带刚的力量。一簇簇绿色蘑菇云似的叶丛高高挂在枝头、树梢。它俩虽饱经风霜,却仍然生机勃勃,郁郁苍苍。
正门上方挂有一块牌匾。闪闪发光的烫金的繁体字配上纯黑底色,享受着太阳的光辉。高大的柱子傲然挺立,如同一位位矗立的战士,坚定地守卫着家园。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文峰无语静观青山依旧大江东流,砚池有水难抒要塞风云古城沧桑。”这是由大书法家夏国贤书写的。龙飞凤舞的字却有着一种俊逸潇洒的美感。这字里行间饱含着多少要塞苦难,多少民族沧桑的历史呀!
走进园中,花草茂盛,一朵朵身袭典雅白裙的茶花怒放,芳香扑鼻。远处,一座小亭子与其遥遥相对。亭子很朴素,花形的石座,方形的石桌,向上望去,三角形的屋顶上垂挂一盏木质灯。整个亭子被一旁的紫藤团团包围,却早已不见当年的星星点点紫花与美好。
两棵枫树依偎在亭边。又小又密的树叶,紧紧挨在一块。鲜红的小巴掌艳得格外刺眼,哦,它是战士们用不屈的鲜血染红的,时刻提醒我们江阴血染的历史风云。我拾取飘落的一片,和在掌心,珍藏心中。
不远处,有一座小桥与兴国塔遥遥相对。小桥上,印有一朵五瓣桃花。桥边有一棵黑松,枝干笔直,却苍劲有力,郁郁苍苍。更有趣的是,这松,向右倾斜,如同一位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着宾客的到来。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碧绿的针叶,一簇簇,一丛丛。瞧!还有一只慵懒的猫在松下打盹儿呢!桥下,湖水“叮咚”地从石阶上涌下。碧绿的湖水,漾起一圈圈涟漪,原来是一群红鲤在水中嬉戏。侧身低首,清晰地看到翠绿的水草随着水的波动,欢快地舞蹈。
站在桥上望去,只见一只书写江阴历史的“钢笔”屹立前方。时近黄昏,晚霞衬浮屠。残塔直插云霄,奇怪的是塔顶却好像被削去了一小部分,残缺不全。整座塔看上去像一支饱蘸墨水的钢笔,悄然写下江阴的沧桑历史。暴雨的侵蚀,狂风的摧残,使得它更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和蔼地俯视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涌烟浮翠,秀爽入云”,以这些词来形容,宏伟的兴国塔,妙哉!
走近细看,这是八面七层砖身木檐阁楼式佛塔,塔身微微倾斜,如一朵朵圣洁的莲花,层层叠叠垒在一起。灰黑色的塔身,由青砖砌成的门旁有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纹路,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精心的刻痕。透过门栅望去,塔墙上精心勾勒出一朵朵出水荷花,黑白对比是那么显眼,耀眼得不可玷污,是那样的神圣呀!塔,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造,元朝毁,明朝又一次建造。塔巅呈钢笔头状,这是由于民国14年1月26日,军阀混战时,被炮火击中,不幸炸塌而成
晚霞尽余辉,兴国塔与园前广场上的浮雕遥遥相视,相得益彰。仿佛正用无声的语言为我们敲响警钟,不要忘记当年那些在保卫战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不要忘记不屈的人民,不要忘记那一片热血,不要忘记外敌的侵犯,不要忘记华夏民族的屈辱,忘记国耻!
残塔夕照,兴国塔披上了一件五彩的霞衣,它仍向天空记录,在那个战火遍地的年代,江阴人民的生活艰苦,在那个枪火袅袅的时代,江阴人民的悲痛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