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英,或许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但提起张廷玉,估计都是人人皆知。
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字敦复,安徽桐城人士,清康熙时期宰相,与其子张廷玉并称“父子宰相”。他为人公正廉明,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全都由老管家操办。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的大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他去搭理。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张、叶两家打的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官司,张家出了张英这个在当朝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叶家只是个教私塾的穷秀才。就事情本身而论,张家按地契位置砌墙,也算不上恃强霸占。当时张英接到管家来信,不必写什么对付叶秀才的强硬言词,只需要让管家向当地地方官吏打个招呼要他们“酌情办理”或者“按律处置”,那些对当朝宰相唯恐巴结不上的地方官吏当然心领神会。但是张英没有以强凌弱,反而让自家的下人让给叶家三尺地,采取了和睦相处,以仁爱待人的姿态。原本说的上是仇人的两家却因张英的一封信放下恩怨,从而使两堵冰冷的墙壁之间有了温度。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其实“六尺巷”精神也是“和谐”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张英他为人公正廉明,对待家人也毫不含糊,他总是常常告诫自己孩子要做一个公正坦率、大公无私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教导,张氏一族才会有“父子大学士”、“三世得“父子大学士”、“三世得谥”、“四世江苏学政”、“五朝金榜题名”、“六代翰林”等旷世显绩,才能被人们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