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如蝶》读后感550字
或许,有些文章,是必须要在深夜中,静静的,一个人来独自品味的,是必须要经历过一些风雨,留下过一些伤疤,满身的血液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振时,内心的冲击才会是最大的。初读此文时,约么是三四天前的一个下午吧,开篇时便被作者所营造的苍凉凄美的意境所吸引和震撼。而至于几天后的午夜,再一次品读此文时,褪去的是文字上的震撼,余下的,却是越酿越浓的触动与感慨。
文中那些描写熬药的句子,我不知呆呆地读了多少遍:“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末锅中的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的倾吐出来”这一字一句,便似一笔一划般在我的脑海中绘出的永不磨灭的画面。
你看,这锅中所乘的,是一味味饱经风雨的药,炎炎夏日,渺渺烟火,在锅与盖的间隙中,渐渐弥散出暖暖的雾。只是你别忘了,在那些饱经风雨的药旁,是否还有一个饱经风雨的人呢?他静静地坐在烟火旁边,任由炙热的空气包绕着他的身躯,汗水早已经打湿了他的衣衫,毫无疑问,这样的事确实是辛苦的,但我清楚地知道,此时此刻,他的心中,正簇拥这一份宁静的喜悦。
“认识他,是我来到这个学校中,最大的幸运。”在心中,我曾无数次地这样说过。
我从未怀疑过,他必是一个为中医而生的人,每一件与中医有关的事物,都能引起他极大地兴趣。何况,中医也需要他,需要他这种纯净善良,心怀天下,虚心好学,坚毅执着的年轻人。我永不会忘记那张相片——那张不曾改变的美丽风景。在满眼绿意的环绕下,他紧拉着药王孙思邈铜像的手,紧跟在孙思邈的身后,目光中充满了虔诚。那一刻,我多希望时光能够扭转,幻想这那尊铜像逸散出人的体温,幻想着孙思邈依然还活着,能够牵着他的手,轻声向他讲述各种草药的性能,将他收为关门弟子,将这一身四海绝伦的医术传授给他,而他,一定不负师望,在若干年后,成为一代名满神州的大国医,造福天下的黎民百姓……
当然,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讲出理由的,有时候,我们所寻求的,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莫非,遭遇的种种挫折,都是上天注定的吗?越是大的挫折,就会有越多的人倒下,就会历练出更加坚毅执着的英雄。而他的身影,自然出现在那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人群当中。他一面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一面从图书馆,旧书市场选来用于学习中医的书,积极去听中医老师的课,不顾来回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奔波而到市中心的中医观摩见习,积极亲身实践观舌、把脉、识药、采药、熬药,这些事情,即使是到了暑假都绝不停滞。试问,纵使是同年级正规中医系的学生,又有哪个可以及得上他?
我知道,明天,初生的太阳又会照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而他,又会熟练地洗药,泡药,熬药,不太忙的时候,他还会手捧着中医方面的书籍,伴着他的药,伴着那些蒸腾而出的雾气,度过夏日漫漫的时光。这是他的爱好,让旁人看了都有些心疼的爱好。
原文快到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
一个人,当他理解到了药的苦心,是否就意味这他已经长大?而这,到底是一种喜悦,还是一种无奈?一个人,面对着饱经沧桑的药,再也不会说它的苦,而会沉浸在涩涩的药香中,这个人的心,是否也如同锅中的药一般,已经经历了许多的沧桑?
若要成药,总要经历风霜雪雨的煎熬;若要飞翔,总要经历破茧成蝶的磨难;若要成人,总要经历坎坎坷坷的征程。
有大痛者必有大志,若非如此,痛从何来?
药香,如蝶;而他,亦如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