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下雪,给人的感觉不亚于六月飞霜。朵朵雪花“簌簌”飘落,落在树叶上,打在路面上,空灵悦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雪!大家都这么说。
可不是吗?路边,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跑出来赏雪。或摊开手心,静静地等着,感受掌心化雪的美好;或极目远眺,痴痴地望着,企图捕获空中飞舞的雪花。偶尔的北风,刮着仍绿绿的叶片在一片迷蒙中漂泊,像一个已不辨归家方向的游子,迷离了人的双眸,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雪下得大些了。空中,已不单单只有一朵朵的雪花,渐渐地,还有鹅毛似的雪花。见到了这“鹅毛”雪花,兴奋的小孩更兴奋了,兴冲冲地伸出手要抓住这“鹅毛”般的雪片;沉默的老人更沉默了,眯着眼睛又不知忆起了多少往事。我想,“撒盐空中”应是形容东莞这百年一见的雪的最好比喻了。
而“柳絮因风起”则适用于那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的家乡。十年前……我还两三岁,穿得肥肥厚厚裹得严严实实,在老家院子里奔跑,把白雪踩得咯吱咯吱响。堂哥、堂姐牵着我的小手,带着我在冰天雪地里嬉戏、玩闹。一串串脚印深深浅浅,大大小小,很快就被鹅毛大雪掩盖。打雪仗、堆雪人、采冰凌——轻灵的雪,是人们心中的圣物。而现在东莞的雪,总是略显单薄,远及不上家乡的雪的绵软、厚实,于莹白处柔美,于柔美处凄婉,于凄婉处动人。
仍徜徉于湖畔。小朋友总是有创造力的,就这样浅浅的雪,竟被他们从车玻璃上刮下收集起来,凝成一个大冰球,一起互相“取冷”。仰望漫天雪舞,一粒粒的闪动,都好似天空中闪烁的泪花。绿叶被北风和雪花打下厚厚一层积在土地上,好像阔别家乡的浪子终回故土。雪中夹杂着冰粒砸在脸颊上,微微的疼,融化成的雪水,轻轻流下,像是流下一道道泪痕。这雪,似乎还有家乡的味道。仿佛,从西伯利亚来的长驱直入的冷空气在家乡停驻片刻,捎上家乡的音讯,也来到东莞长驱直入我的心田。沐浴在这雪中,风迷乱我眼,使我久久不能自已。
终于,我对自己说,回老家一趟吧。年纪轻轻的我,本不懂乡愁,这次竟体悟到了乡愁的些许滋味。于是,在东莞的雪中,我眺望家乡的方向,希冀千里也能,共雪天……
彭 放系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学生
【简评】
本文有散文的味道。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指选材;所谓“神聚”,指中心。文章写了两处雪景:一是眼前东莞的雪,二是记忆中家乡院子中的雪,两者形成对比,在春节漂泊在外的背景下,“思乡”之主题格外突出。首段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实则交代了“思乡”的背景,为结尾段的抒情作了铺垫。
文章来源:语文报初中六年级2016年5月